(二)产能过剩是一个伪命题
所谓剩余都是短缺造成的,有多少剩余必有多少短缺。政府的责任是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集中精力解决公共品短缺问题且做好自身的改革。我国当前处于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二元社会结构的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三七开阶段,生活在农村的9亿人口至少80%需要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才能改造小农生产方式,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要实现城乡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上的一体化,需要在50年的时间内,每年至少转移2000万农村人口。同进城农民在城市解决吃、住、用、行、教育、医疗的需求相比,那些所谓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不是过剩的问题,而是严重短缺。所谓产能过剩是由于体制的障碍才出现的。具体讲,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本轮产能过剩,是转轨经济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现象。汽车、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等都是如此。
(三)反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
我国目前庞大的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再呈趋同态势的结果。由于各级政府具有资源配置功能,加之地方、部门与个人的利益驱动,由此基本上未能改变地方政府“拍脑袋”决定投资方案的行为模式。可以说,造成我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误导、资源配置不当,而投资误导的主角更多的是指向地方政府。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作为投资主体时的利益不一致,这是造成目前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的商品过剩是在产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率普遍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基础上的过剩。按照一般常规,在过剩状态下,买方会在买卖双方的竞争中逐渐处于有利地位,生产领域中会逐渐优胜劣汰,流通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会不断强化。但我国的市场形态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完全不是一个买方有主动选择权的格局,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商品过剩状态的买方地位完全不同。目前在商品相对过剩的状态下出现消费者主权缺失的情形,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近年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是一个明证。
二、政府不灵与市场失灵同时存在
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是调节经济运行矛盾的一般定律。但在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中却表现出一种奇怪的混合:市场失灵的同时政府干预也不灵。市场失灵有一个相同的重要来源,那就是信息不完善和不完全性市场。我国因为多个地方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重复雷同,成千上万个企业做出的生产决定,造成了重复生产与无效率。而不完善信息与不完善市场问题同样是政府不灵的一个重要根源,最后导致政府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负供给”。自 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强。政府在高估直接调控力量的同时,低估了间接调控的力量。但直接调控要想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调控者不仅要具备大量信息,即拥有决定做什么的信息,还必须具备有效监管经济过程的能力,包括有效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的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状态表明,无论是在获得真实信息方面,还是在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方面,都未能达到应有状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