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的小梁叙述了她毕业半年多的求职经历:首次拒绝她的是一家科研院所,当时她从报纸上看到了招聘启事,自己的学历、专业、年龄等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结果打电话一询问,对方说做实验经常要上夜班,不招女性;第二次找到一所私立学校,一进门对方就说只要男老师,因为“女生太麻烦了”;接下来的几个单位都对女性做了种种限制。一次次碰壁后,小梁说,她准备和父母商量先考研!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夏教授说:“我带的研究生中,很多是像小梁这种情况,还有些硕士也是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继续读博。”考了研就好找工作了吗?今年刚满32岁的王女士四年前为了深造,辞去了一份待遇相当优厚的工作,但是研究生毕业后却发现找工作又成了难题。到任何一家单位,招聘人员都会转着弯地询问:结婚了吗?两年内有无生育打算?虽然她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工作为重,但最后还是被“客气”地拒之门外。调查中记者发现,在服务行业,女性的机会还能与男性均等;在专业技术领域,女性的就业压力最大。
5.当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拿着个人简历奔走于大小招聘会时,也有一些女大学生悄悄地走进了婚介所,希望通过婚介所找到一位“成功人士”定下终身。日前,在合肥举办的一场白领征婚交友会上,一名合肥工业大学大四女生在母亲的陪同下,到现场“物色”男友,该女生有些羞涩,其母倒是落落大方。母亲告诉记者,她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现在就业压力大,女儿毕业后要找一份好工作不容易,所以想给她提前找个理想的男友,男方最好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样女儿以后生活轻松,做父母的也安心。
在女大学生登记的材料里,大多有这样的字眼:“本科以上,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有房子,事业有成”的“成功男士”,年龄一般要求对方长自己3岁以上。
记者采访发现,以前只在社会上流传的“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嫁个有钱人”等口号,现在已成为一些女大学生的共识。一些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让部分女大学生变得更为“现实”。
大学校园里甚至流行着“男靠家,女靠嫁”的说法。一些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甚至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
6.武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小程只要看到招聘企业有招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名额就投简历,“网撒得大,机会才多嘛!”一些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清楚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小朱是该校营销系的毕业生,别人跑招聘会,网上投简历,忙得不亦乐乎,他却迟迟不肯出手。因为他的座右铭是“非外企不进,非沿海不去,非高薪不拿”。
美的、TCL等公司日前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招聘会,吸引了不少毕业生。一些毕业生在简历上大做文章,把自己包装成“顶级高材生”,一位学生甚至大言不惭地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小吴是某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他的简历中社会实践一栏让人觉得很有“分量”:4年大学从未间断过校外兼职工作,先后在快餐店、广告公司做业务员,此外,长期从事家教工作。大学4年自食其力,是人格和经济走向独立的四年。但据同学介绍,他仅大一做过家教,剩余时间除了泡网吧就是打球。
7.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在两会专题审议会上表示,预计上海就业最困难的时期在2009年3~7月。3月份,大批农民工将回流,许多外企2008年的财务情况也要到3月份才见分晓,3月至7月又是大学生就业合同签订的高峰期,届时上海将出现求职高峰。为此,上海正制定系列措施,确保就业。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上海将出台一个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应急计划。与会代表认为,摆正就业观念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根据职业规划咨询权威机构向阳生涯的多年研究表明,要解决就业问题仅仅解决职业机会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求职者个人的求职热情。虽然当前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但是不管政府出台怎样的应急计划,所有就业政策及计划的出台,解决的终究只是职业机会即上岗就业的问题。对于农民工和大多数学历不高、技能不强的低要求就业者来说,能得到政府提供的职业机会往往能解决个人甚至是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而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来说,仅有上岗机会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天之骄子寒窗苦读了十几载,如今走出校园迈入社会,怀着满腔的热情想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以期从中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应从长远着手,在就业中确保工作经验能为后期职业发展服务,向工作要价值,这才是当前的核心任务。
8.上海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徐×自称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强迫症”患者,自从投出第一份简历起,他就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漏接招聘单位的面试电话成为他最担心的事情。每次参加招聘会回来,徐×就习惯性地竖起耳朵捕捉任何类型的电话铃声,“如果没有接到面试电话,损失就大了,毕竟招聘单位不少你一个,还有那么多学生削尖了脑袋,争一个面试机会啊”。因此,即使在洗澡时,徐×都会把手机放到能听见铃声的地方。
邮箱也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地方,徐×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查看邮箱,少则两次,多则七八回,每次看到新邮件,心跳就开始加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自2004年起,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咨询量比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以往的5%陡然上升到20%。他认为,在未来两年内,这个量还会继续增加到30%左右。
这两年,就业的专业限制越来越低,不少大学毕业生感觉到,任何就业信息都可能与自己相关,于是无从选择的受挫感油然而生。张老师对此分析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明确是造成这种心理不适的主要原因之一。
9.山东省某高校研究生孟×告诉记者,他是学化学的,当时因为专业不是很好,不少同学都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光他认识的没找到工作的至少有20%。但最后校方公布的就业率却高达91%,“真让我大跌眼镜”。
“就业率怎么统计是很有学问的。”山东省某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告诉记者,之所以能计算出这么高的就业率,是因为目前就业率的计算公式比较宽泛,其公式是: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而学校在统计时,既包括签订正式就业协议和应聘协议的,也包括出国留学的,这样一来,比例自然就高了。山东省某艺术类院校的宣传部长则告诉记者,由于学艺术的学生不少选择了单干,为此学校颇为头疼:如果只统计实际就业人数,这样的就业率不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排名,来年的招生也成了问题。
据了解,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统计数字上动脑筋,甚至公然暗示学生: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拿来一张拟接收意向书即算做就业。据了解,有的高校为了保证高就业率,就推荐同学和一些定点的单位签约,一签就是上百,等统计数据上报以后再统一辞掉,其间也不上班也不发什么工资,完全就是挂个空名。
采访中,教育界人士指出,现有的就业率统计排行对高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更不能作为评判高校开设专业的“硬杠杠”。就高校而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于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就业率才会自然而然地逐步提高。
10.当记者赶到位于湖南宁乡县城的湖南拖普信息教育学院时,跳楼学生吴××的尸体已被运走,现场虽然经水多次冲洗,可血迹依然清晰可见。通过吴的同学,记者了解到,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明年就要毕业了,除了编程这一门功课比较突出外,其他功课成绩一般,平时活泼开朗,可最近三四天,吴到长沙参加了一次人才交流会后人就变了,沉默寡言,表情忧郁,时不时说现在工作难找,自己又没学什么东西,对不起父母亲。昨天吃过晚饭后,他说睡不着,找到校医要安眠药,但没有拿到,想不到就出事了。
11.石磊是太原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2008年10月,他通过了一家网络企业的面试。但这家公司告诉他,需要试用3个月才能决定是否最终聘用。为了求职成功,在随后的3个月里,石磊起早摸黑地工作,期间,这家公司负责人频频向他表示,表现好就可以留下来,这使得石磊更加努力工作。然而,年关将近,就在石磊满心期待地签完协议回家过年时,却被告知无法签约。
“这三个月我付出了许多努力不说,单是招聘会我就错过了不知道几个,机会成本太大了,这三个月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石磊说。
石磊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当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诸如此类的“试用而不录用”、“用而不聘”现象,正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梦魇”。
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山西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宏林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抓住大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以“试用”为名大量招进大学生,而最终录用的寥寥无几。
“不久前,一家股份制银行在山西大学要了60多名学生试用,结果签了就业协议的只有三四个。”陈宏林说,银行是“试用不录用”的典型代表,一些银行每年都打着试用的旗号过来要一批人,推销信用卡等业务,学生们辛苦干了半年后,说不要就不要了。
山西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献忠说,很多企业常年都在招聘,之所以是常年招聘,就是因为光试用不录用,把大学生当成周期轮换的廉价劳动力,恶意廉价使用大量大学生,使用一段时间后,采取种种理由解聘学生,或者增加劳动量、减少待遇,让学生主动辞职。这部分用人单位以企业为主,民企居多,但也不乏一些知名企业、银行。
民盟山西省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康国强近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他说,利用“试用期”廉价使用大学生劳动力的现象在山西企业用人单位中较为普遍,这种现象让大学生有付出没回报,不仅耽误了找工作的宝贵时间,使大学生的求职信心受挫,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12.大学生“零薪就业”表明许多大学生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面对现实、降低自身的期望值,从这方面来讲也许是一个好现象。但是,“零薪就业”并不是一个理性行动,实为下策。无论是家庭富裕者还是家庭贫寒者,每个家庭为十数年寒窗苦读的大学生付出的人才“生产成本”都是巨大的。可能对于家庭富裕者,半年或者一年没有工资算不上什么,可对于那些期望孩子毕业后能补贴家用偿还读书债务的家庭来说,半年或者一年的工资并不是个小数目。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它更看重的还是个人的能力。“零薪就业”一方面加剧了人才市场竞争的紧张度,另一方面也不能使求职者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想要通过“零薪就业”来增加竞争筹码的大学生们,一定要慎重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