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1月1日以来,我家人给我打过4次120,速度最快的一次十几分钟,最慢的一次竟花了将近1个小时!”2月5日,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采访时,碰到了这位体内搭有4根支架的患者陈继(化名)。“我当时是突发心梗,心疼得难受,不停出大汗。家人见状马上拨打120。我家附近就有医院,一般10分钟左右就到了,却没想到120说没车,得从石景山那边调车过来。足足等了快一小时,差点要了我的老命!”
在问及“你希望120多长时间内到达”时,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10分钟左右。但就目前情况看来,国内几乎没有城市能够做到这一点。据记者了解,北京急救车到达的平均时间约为15分钟,但一等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情况也不少见。“哪怕能达到15分钟,这速度也比美国慢了一倍多。
“我们要求医护人员接报2分钟内必须出发。但北京的交通情况大家都清楚,除了夜间,现在基本上都没有所谓的高峰时段一说了,因为几乎任何时候都是高峰。”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张永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道路成为影响急救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厦门一位一线救护人员保守估算,大约30%的伤病员,因为道路拥堵、让行困难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花在路上时间多的另一个原因是普通司机不让道。调查称,60%的司机面对闪烁的急救灯没有让道意识。但其中也不排除有急救车没事乱鸣笛的现象。
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的日趋严重。从国际范围来看,城市交通拥堵也是普遍性难题,越来越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成就显著,人均道路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然而,与此同时,机动车辆的增加更加迅速。
以北京为例,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北京每年用于修路的资金投入都在30亿元以上,城市道路年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而车辆增长速度为15%,车流量年增长速度更高达18%。从全国来看,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方面是怨声载道的交通拥堵,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机动车涌上街道。据统计,北京市每天上路新车达1000多辆,高峰日曾达1800辆。2007年5月26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300万辆;与此同时,北京市区干道平均车速比10年前降低50%,主要路口严重堵塞的达60%。
城市道路越修,路越堵。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怪圈反映出我国城市交通需求量与交通供给量之间的矛盾。在交通经济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当斯定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
对此,城市交通专家、北京市政府长城友谊奖获得者徐康明认为,当一个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和使用频率超过一定程度,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就会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道路的机动车拥堵面会逐渐扩大,拥堵的持续时间会逐渐加长,反映在采用机动车出行的时间会逐渐变长,油耗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逐步增多。也就是说,城市道路系统处于瘫痪的状态。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不足。专家介绍,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不到发达国家的1/3,且远低于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规定的国家畅通工程A类城市一等标准(大于等于16平方米/人)。其次,我国大城市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此外,我国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问题一直存在,城市新增的道路面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