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既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凡是保留事业性质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已经不能再按照过去的模式和机制来运营,必须在资源利用、资金筹集、业绩考评、运营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当前,要围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一是实现工作重点的转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社区上来,明确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标准,避免高档次、奢华化、政绩性文化设施的建设,改变资源浪费、重复建设、设施闲置等不良现象,切实使资源向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倾斜。二是实现投入方式的转变。在确保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继续改进财政投入方式,采取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注意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完善鼓励企业、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事业。三是实现激励机制的转变。要扎实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的改革,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引入成本核算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机制,把被服务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并将评估结果与领导干部任用和单位财政拨款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对事业单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大力塑造新型文化市场竞争主体
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产品和服务既具有一般的商品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在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保证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核心领域主要由国有文化企业来运营。要实现这一目标,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出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这既解决了文化市场国有资本缺位的问题,又确保了国家的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