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现今一些垄断部门酝酿涨价,总喜欢打着节约资源的旗号,电涨价是为了节约用电,煤涨价是为了节约用煤,水涨价是为了节约用水……“节约资源”成了一个筐,好像不涨价就不能节约资源。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节约资源作为提价的理由。
水的价格涨上去了,穷人的日子是不是好过,是不是因此得到了“实惠”呢?在此类“劫富济贫”的“幌子”下,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则是富被“劫”了,贫依然是贫,却并不见“济”的迹象和踪影!生活经验与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富裕的家庭是不会为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水费而刻意节约用水的。高水价在生活用水中的价格杠杆节约资源作用,往往只会在普通民众、特别是贫困弱势群体身上起效果,但这种“节约”却以牺牲民众最基本的生活用水“舒适度”为代价。而且,现有的水价标准已经足够使低收入者懂得节约用水,任何细微的价格变动或许都将成为他们难以承受之重。如果这种一刀切的收费模式不能改变,很难想象,当水价高到使浪费成性的高收入者都懂得节约用水的时候,那些低收入者将陷入怎样的用水困境?
水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中国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如果一旦涨价,最有经济压力的莫过于普通民众,如此一来,这用错地方的经济杠杆显然达不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并且还演变成了“少数人患病,多数人吃药”。若一定要通过抬价来节约资源,就要找准浪费的源头,对症下药,比如对工业生产用水、商业经营盈利用水采取较高的计价标准,而城市居民用水的计价标准则可以保持现状或微微上调,这样既能保证普通民众用得起水,也能在一定限度上控制水的用量,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
而现在之所以动不动就举起涨价的大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比起其他的节水措施,涨价对企业和相关部门来说操作起来更方便,更能为其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6.自来水价酝酿上涨,居民普遍反对。我们注意到,专家的言论实在是匪夷所思。也难怪,且不说部分所谓专家已沦为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就专家自身来说,自然不会在意水价涨几角钱,但有关部门必须注意到,多数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和意见。水价上涨不能请几个专家开个论证会了事,尤其是当居民普遍反对遇到专家普遍支持,即便是举行听证会这一相对公开民主的形式,最终人们会发现,几个专家的意见,就成为水价调整决定性理由。这也许是有关部门和专家能频频成功合奏“水价上涨曲”的惯用伎俩和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城市供水属于具有天然垄断属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其首要目标并非营利,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眼光来衡量水产品的价格,还应为消费者算细账,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让公共产品价格与普通消费者收入接轨。何况,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还原公共产品公益本质,正在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尽管有消息说,经济正在复苏,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但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也给民众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未来经济发展仍然充满不可预知性,不少民众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了。如此经济大环境下,专家出来帮供水企业嚷嚷涨价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再说,水产品到底该不该涨价,如何涨价,专家说了不算,供水成本核算与听证都是不可或缺的程序。听证主导者一方面要严格测算并公开供水成本,看看专家是否与供水企业一个鼻孔出气,供水企业到底是“真亏”还是“哭穷”,让民众心中有一本明白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