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有业内专家透露,各城市要求提高水价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出于成本上升和水资源节约这么简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不少城市的水务领域专业经营由于有外资的参与,因此自来水价格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掌握在政府的手里。
据了解,外资参与中国水务领域经营的越来越多,比如,法国苏伊士集团北从昌图、南到三亚、东起上海、西达重庆,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2家合资企业。而具有153年水务领域专业经营历史的法国威立雅公司也在中国掀起了收购狂潮,迄今为止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兰州等近19个城市的21个合资项目。
地方政府往往是根据合同价从外资手里买水,比如一吨水的成本是1.5元,政府的收购价格可能在1.8元到2元之间,然后政府再以低于收购的价格卖给城市居民。亏损时间长了,政府无法承担,水价上涨就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11.中国水务市场中悄悄刮起了一股外资风潮。以往,连年亏损、需要政府不断补贴才能为继的地方水厂却成了外资角逐的“香饽饽”。在各地水厂招标中,经常出现的一幕是,几大外资巨头同台竞标,不惜一掷千金、溢价几倍甚至十几倍抢夺原本亏损的水务项目。经过几年疯狂的扩张,外资占据了国内一线城市1/3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巨头们在进入中国15年后,已经以一个庞大的中国水务版图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占据多个城市水务市场后,外资会否通过不断上调水价让消费者为过高的竞拍价买单?事实上,从2008~2009年各地涌现出的上调水价热潮很大程度上含有外资的利益诉求。据了解,2002年以来,尤其是2007年间,外资水务巨头在中国掀起了并购狂潮,尤以具有153年水务领域专业经营历史的法国威立雅公司为甚。有媒体仔细对比后发现,此前外资水务巨头“豪赌”下注的城市几乎均在本轮涨价潮之列。
12.有观点认为,外资水务企业是涨价的操纵者。这就是所谓的“外资威胁论”。对一些区域而言,如果“洋水务”垄断了自来水市场,就意味着供水话语权掌握在外资手里。
外资参与对中国水价的影响近来有两种论调,一种观点认为把外资妖魔化了,在华主要外资企业目前所有签约项目的供水能力,不到全国供水总能力的10%,排名第一的法国威立雅公司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到3%。另一种观点认为水价上涨与外资有关,比如,某城市自1997年起与外资合作,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先后上调8次,由每吨0.68元提高到3.40元。显然,这种争论非常有价值,一方面能让公众清楚水价上涨的真正“元凶”;另一方面也能促使相关部门重新审视“洋水务”与水价上涨的关系。住建部及公众在关注水价的同时,更应关注中国未来的水安全。
山东《齐鲁晚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洋水务”不惜巨资在中国“跑马圈地”,看中的恰恰是自来水在中国属于垄断行业。“洋水务”垄断了一个区域的市场,就能享受垄断带来的种种好处。据说,在不少发达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城市供水都是被严格保护的,不会轻易让外资并购或放任外资垄断。有关方面需要意识到,中国的水务问题,不仅仅是水价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保障未来的水安全,一方面是要解决自来水从哪里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水务市场谁说了算的问题,究竟是“洋水务”还是中国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