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特岗教师招聘 - 新疆 - 正文

2013年新疆特岗教师招聘笔试说明

来源:2exam.com 2013-5-22 19:39:18
化的表现;世贸组织的原则;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树立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的正确态度;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责任;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机制和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主权国家的权利;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现代文化传播的途径;传统文化继承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世界是普通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辩证的否定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人生的真正价值。
 


历史(含新疆地方史)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报考人员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历史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报考初中教师岗位的考生,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部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报考高中教师岗位的考生,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70分(其中综合部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40分)。
3.试卷结构:内容比例:中国历史约占65%(含约10%的新疆地方史),世界历史约占35%。其中,初中、高中知识所占的比例为6∶4。题型及比例: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8∶1∶1,其中,初中知识考查难度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持平;高中知识考查难度略高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三、命题依据
通史部分以教育部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新疆地方史部分以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方教材(试用)《新疆•地方历史篇》为命题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
(1)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2)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3)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2)西周分封制;(3)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5)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3.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3)张骞通西域;(4)秦汉时期的文化。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2)江南的开发;(3)北魏孝文帝改革;(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制度的革新;(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统治;(3)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5)隋唐时期的文化。
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的繁荣;(3)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4)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5)明清时期的文化。
(二)中国近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太平天国运动;(4)左宗棠收复新疆;(5)甲午中日战争;(6)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5)新文化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国民革命运动;(4)“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5)红军的长征。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抗日战争的爆发;(4)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5)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6)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7)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5.人民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和内战的爆发;(2)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6.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2)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3)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4)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三)中国现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西藏和平解放;(3)抗美援朝;(4)土地改革。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2)1954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三大改造;(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文化大革命”。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5.外交成就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外交事业的发展;(3)新时期的外交。
6.科技、教育与文化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863”计划的制定;(2)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4)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四)世界古代史
1.史前时期的人类
(1)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2)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上古人类文明
    (1)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代印度的文明;(2)雅典民主政治;(3)罗马共和国。
3.中古亚欧文明
(1)大化改新;(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罗马教廷的地位;(3)西欧城市的兴起;(4)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4.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2)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和平交往。
5.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2)古典文学戏剧成就;(3)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五)世界近代史
1.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新航路的开辟;(2)文艺复兴;(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4)欧洲的启蒙运动;(5)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6)美国的建立。
2.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三角贸易”;(2)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3.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开始;(2)瓦特改进蒸汽机;(3)火车的诞生;(4)工业革命的影响。
4.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3)巴黎公社。
5.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美国南北战争;(2)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3)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7.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2)战争的经过;(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8.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2)文学艺术成就。
(六)世界现代史
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十月革命的胜利;(2)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3)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4)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3)罗斯福新政;(4)德、日的法西斯暴行。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会议;(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2)欧洲联盟;(3)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5.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赫鲁晓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6.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2)战后非洲独立运动;(3)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4)中东战争。
7.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美苏冷战;(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3)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8.科学技术和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2)文学成就;(3)艺术成就。
(七)新疆地方史
1.汉代西域
(1)西汉政府统一西域;(2)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3)汉代西域的经济、文化。
2.隋唐时期的西域
(1)隋唐时期对西域的经营;(2)回纥汗国与回鹘西迁;(3)隋唐时期西域的经济、文化。
3.清代新疆
(1)清朝统一天山南北;(2)近代新疆各族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地  理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报考人员是否具备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所应有的知识和能力。
二、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以教育部义务教育7~9年级《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参考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①。其中义务教育7~9年级内容约占60%,普通高中内容约占40%。
考查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2.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4.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世界地理
1.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4.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5.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7.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8.东南亚、欧洲西部、北美地区、中东等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气候对当地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9.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0.日本、美国、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方面的特点;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地理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2.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我国的主要河流及长江、黄河的概况。
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5.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6.能运用地图说出某一区域的位置、范围,并能:(1)对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评价。(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3)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说出该区域的气候、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气候特征。(4)根据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5)根据资料,描述该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7.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国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8.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9.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10.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四)新疆地理
新疆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五)高中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三、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报考初中教师岗位的考生,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部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报考高中教师岗位的考生,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70分(其中综合部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40分)。
3.试卷结构及题型:选择题40分;综合题(含读图分析、问答等)60分。
四、试卷难易度比例
试卷难度:基础知识80%,一般应用10%,综合题10%。其中,初中知识考查难度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持平;高中知识考查难度略高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物  理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报考人员是否具备从事中学物理教育所应有的知识和能力。
二、考试命题原则
    1.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2.突出能力立意命题,注重理解、分析和运用物理知识能力的考查。
    3.试卷内容表述清晰、准确;结构科学、合理,题量适当。
    4.适当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题目,用于考查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比例与范围
考试内容,初中段以教育部义务教育8~9年级人教版教材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段以必修一、必修二人教版教材和现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必修内容为依据。其中义务教育8~9年级内容约占60%,普通高中必修内容约占40%。
1.初中段力学部分
    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和浮力;功和机械能。
    2.高中段力学部分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相互运动;牛顿运动定律;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机械能守恒定律。
3.初中段电学部分
    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信息的传递。
4.初中段声学、光学、热学部分
    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热和能。
四、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形式。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报考初中教师岗位的考生,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部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报考高中教师岗位的考生,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70分(其中综合部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40分)。
3.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选择题约占30%,填空题约占10%,作图、实验与简答约占30%,计算题约占30%。
4.试卷难度: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8∶1∶1。初中部分试题难度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持平,高中部分试题难度略高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  学
一、考试目的及学科能力要求
考查了解报考人员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初步运用必备化学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下册)(占60%)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40%)为依据。
(一)能力要求
1.观察能力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考查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2.实验能力
具有完成规定“学生实验”的能力。具有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处理相应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具有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能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具有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能将相关化学知识进行统摄整理,有序存储。能分析解决有关化学问题。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统摄成规律,能予以运用,并能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创新。能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能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4.自学能力
  能较快接受新信息,并能与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解决化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及要求
化学学科测试内容由低到高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一般高层次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
综合应用: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能解释、论证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化学“双基”要求: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认识原子团的涵义;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
能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及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能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以及电子排布式的表示方法。能正确理解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3.化学中常用计量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g•mol-1)、气体摩尔体积(L•mol-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4.化学反应与能量
认识和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反应类型;理解氧化还应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初步了解新能源的开发。
5.溶液
了解溶液及其组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影响因素及溶解度曲线。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和胶体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物质结构
了解同位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前3周期)、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各种晶体的性质。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涵义。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能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其的影响;了解可逆性反应,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理解掌握勒沙特列原理及浓度、温度、压强等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能以合成氨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9.电解质溶液
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水的电离、溶液pH、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盐溶液的酸碱性、化学电源、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及防腐方法、电解精炼铜、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等。理解离子反应、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等概念。
(二)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1.IA和ⅡA族——典型的金属元素
(1)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化学性质。


2013年新疆招聘中小学教师含双语岗位教师简章
新疆特岗教师招聘体育教师不少于15%
2012新疆特岗教师招聘笔试成绩查询
2012新疆特岗教师招聘打印报名信息确认单
新疆双语特岗教师2012年网上报名入口
新疆双语特岗教师2012年(空岗)招考1000人公告
  • 上一个文章:
  •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