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中科院院士洪德元、王文采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等六位中国最权威的植物学家就联名呼吁进一步保护三峡珍稀植物,得到了中央和重庆市政府、湖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峡植物保护从而成为三峡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但科学界认为,三峡珍稀植物仍需进一步保护,首先要摸清其“家底”。李良千告诉记者,虽然三峡库区以前也搞过植物调查,但调查范围只局限于库区中的少数地区和淹没带,而且采集标本的规模小,采集密度和内容难以反映库区高等植物的基本分布格局及现状,尤其是苔藓植物作为高等植物的一大门类,至今在三峡库区仍处于研究的空白状态。因此,三峡库区还需要对植物分布情况做详细的补充调查,抢救保护基地的方案还需细化,一大批濒危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需要迁地保护,已迁地保护的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还需要进行管护和科学研究,保护基地需要一定的管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三峡办2008年正式启动三峡库区植物调查项目。
李良千说,毫无疑问,此次调查肯定会发现新的植物种群,只是数量多少难以确定。而新种群的发现,无疑会丰富中国植物资源,促进医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发展,并促进各界进一步保护三峡植物。
长期研究三峡植物的中科院客座教授、重庆市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宇认为,此次三峡库区植物全面调查意义重大,不仅是保护和维持三峡库区植物种群基因的重要工程,更是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对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的一项绿色环保工程。
七、三峡办主任: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好于预期(2007)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既要建设一流水电工程,也要创造一流生态环境。
“可以负责任地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超出当年可行性报告预测的范围。”汪啸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他说,由于采取了有效治理措施,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都取得了重要成效,有的现实情况甚至比预期还要好。
三峡生态环境影响“好于预期”
历经13年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其主体工程已到建设后期阶段。随着这座巨型水库的投入使用,海外出现了“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生态灾难”的论调。
汪啸风指出,三峡地区在建坝蓄水以前就一直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这在三峡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时就已考虑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工程建设中,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有效治理。目前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得到有效控制。
“156米水位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件。”汪啸风说。
据介绍,研究表明,特大容量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但对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的监测表明,目前尚未发现明显的诱发现象。在库区监测到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与建坝之前比无明显异常,没有影响到大坝的安全性。
“但为确保工程建设万无一失,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要防患于未然,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汪啸风说。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流速度减缓,上下层水体交换减弱,这引发了人们对库区水质变化的担心。汪啸风说,目前只在一些支流发现了短时“水华”现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是稳定的,仍以优于三类水质为主。
他指出,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大大好于开工前。三峡库区的各县区共兴建了47个大小污水处理厂,中央拨出专项资金保证其正常运转。同时,三峡库区内还实施了垃圾处理、植树造林、专业打捞漂浮物等其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特别是,库区1500多家工矿企业被搬迁,19万多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到沿江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有效地减轻了库区的环境压力。“从对污染治理角度看,三峡水库成库后水质不会有大的变化。”汪啸风说。
为解决泥沙问题,中国耗巨资做科学研究和模型试验,幷在三峡施工中增加很多措施,现在的观测表明,入库泥沙明显减少,水库排沙比(排沙量与来沙量百分比)优于原设计值。汪啸风说,这意味着100年之后,三峡水库仍可保持80%以上的库容。
他说,三峡工程在洪水期有不可替代的防洪作用,在枯水期有重要补水功能,今年已首次发挥了拦洪调峰及补水作用,这都是生态效益。若长江中游地区没有两百多亿立方米调洪能力的水库,洪水问题是无法解决的。1935年以来的长江洪灾,夺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
汪啸风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工程,是中国响应《京都议定书》的重大工程措施。如与同等装机容量火电机组相比,三峡电站每年发出的电能,相当于少消耗5000万吨燃煤,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
八、三峡办:三峡移民资金问题比率全国最低
历时6天,中外记者三峡库区采访团完成在鄂渝两省的采访,33家中外新闻单位对三峡大坝、库区移民和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采访。国务院新闻办、三峡办会同重庆市政府部门在涪陵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情况,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