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大于弊:1500万人告别洪灾威胁
美国《Feature Story News》记者Sam Beattie: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会产生移民问题,而发电量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为何要上马这样的项目?
国务院三峡办水库司司长柳地:三峡工程是中国经过反复论证才上马的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可发电,还可防洪,虽然建大坝要产生120多万的移民,但是,大坝建成后,可让1500万人基本告别洪灾的威胁,可让150万公顷良田免于被淹没的威胁,而且可以大大改善长江中上游的通航条件。显然,三峡大坝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利大于弊。
移民资金:“问题率”全国最低
日本共同社记者西村大辅:据我所知,三峡工程在移民资金使用上有“问题资金”,这里面有怎样的问题?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移民资金是高压线。2005年,中纪委公布了一个数据,移民资金的使用上有0.136%存在问题,这在当时统计的国家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上,“问题率”是最低的,这涉及270个案件,资金数量2700万,绝大多数已经追回,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2007年,审计部门对三峡移民资金审计发现,400亿资金中,有4.4亿有“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使用顺序上的问题,而不是贪污挪用,目前这些问题95%已经得到合理解决。
征地赔偿:每户赔付款足够盖房子
香港《大公报》记者杨清林:我们看到,有的移民自家盖起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后,已经没有钱进行再生产了,对于失地农村移民,政府如何让他们走上致富路?
原重庆市移民局副局长陈联德:支付农村移民的搬迁费用,是精确测算过,完全够其建造同等大小、同等质地的房子。
对于失地移民,重庆市政府有很多的政策扶持。比如,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政府帮忙解决就业、发放小额贷款助其创业等。
人口转移:非政府强制的“再移民”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张晓中:库区目前还要转移200万人口,这是不是当初对移民问题考虑不足?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重庆目前进行的是城乡统筹发展,库区有200万人需要转移,这并不是再移民,而是“一圈两翼”发展的需要,这种劳动力转移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市场行为。
九、专家研究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潜伏生态危机
目前,三峡水库已开始降低水位,腾库防汛,2007年6月10日前水位由156米降至144米,这其间11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被称为消落带。这次腾库防汛,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位下降最大的一次。
科研机构和生态环境专家研究表明,随着大面积消落带的出现,三峡库区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浮出水面,生物多样性锐减,将呈现星散稀疏的“似荒漠化”,旅游资源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弱,严重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安全。
植物群落淹没消失“似荒漠化”难以避免
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75米之后,将形成一个长600多公里、宽1至2公里的大湖泊。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指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而形成的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库区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于水面的区域,即三峡水库正常水位175米与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之间的区域。据统计,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为348.93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26个库区区县,有的地方集中,有的分散,类型很多。其中,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面积306.28平方公里,岸线长4881.43公里。
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刁承泰指出,与黄河流域等其他大型水库消落区相比,三峡水库消落具有以下五个更为凸显的生态环境特征:消落区面积和水位涨落幅度最大、面积较大的连片消落区最多;消落区水位涨落季节反自然枯洪规律,消落区露出成陆时期最为炎热潮湿,大雨、暴雨频繁;消落区范围内被淹没城镇、工矿企业、耕园林地及迁移人口最多,入库大小支流最多,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广;库岸带城镇最多、规模最大,人口和产业尤其是工矿企业密度最高,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差,人类活动与消落区相互作用影响最为频繁与强烈;消落区形成后的初期阶段,淹没前的陆地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植物群落等将发生巨大变化。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曾运用多种影像和数据库资料,以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与覆被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消落带是海拔小于200米的平缓河谷区的主要部分,是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然而,三峡工程全面蓄水消落带形成后,消落带内原来的陆生环境改变为冬水夏陆交替环境,每年水位大幅度消涨,陡坡土层流失而基岩裸露,大多数原陆生动植物不适应新的环境难以继续生存而死亡或迁移,消落带范围内的植物在冬水夏陆、水位反复淹没的情况下大多难以成活,消落带植被稀少,“似荒漠化”将不可避免。
生态屏障可能消失,库区水体环境污染负荷加重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雷享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库区消落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隐患较小,危害较轻,主要是影响旅游区的景观,如奉节、巫山等库区区县。特别是在原来三峡的核心景区范围,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在两岸坡度较陡、土质多为岩沙、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及水分、泥沙都易随水流走,消落带总体危害不大。另一类,则是出现在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泥土地区的消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