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享顺说,在该地区,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物将滞留在消落带上,加上经过半年左右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着垃圾、杂草,不仅造成景观破坏,而且在高温下极有可能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导致流行病发生。同时,在这类地区的消落带的局部低洼地方,因排水不净,还可能形成零星小面积死水塘,严重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将成为第二年水质污染源,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专家研究认为,消落带植被淹没消失,则意味着三峡库区失去了一道生态屏障。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消落带,经滞留积累和转化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
培育建设以植被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峡水库所形成的消落带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其生态环境特征与其他水库消落带、自然湿地有较大差异,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紧邻消落带的库岸带分布有特大型城市、两个大城市和17座中小城市,近千万人口、上千亿元生产总值,消落区受人为活动干扰频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雷享顺认为,为了减轻或消除消落区形成后对生态环境和库区水环境的危害,国家应在三峡库区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探索生态保护建设的措施、建立库岸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水库及其消落带生态保护和谐关系的途径。这对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生态与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我国乃至世界大型人工湿地特别是消落带研究的空白。
专家们指出,在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的同时,还应加快湿地系统的培育,使消落区的生态功能更为丰富强大。三峡库区消落带具有湿地生态系统培育和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消落带形成后初期,原有大部分土壤还保存,春季至秋季消落区土地渐次露出,成陆期较长,可利用面积大;库区物种资源丰富,长江干支流自然枯洪消落区有较多喜湿耐淹植物。因此,应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植物带选择恰当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的培育恢复建设,以实现充分利用消落带资源,改善消落带生态环境状况,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三峡库区178种珍稀植物命运堪忧
100多棵桫椤树变成了黑色的树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八角莲长在杂草丛中,库区珍稀的“十大功劳木”至今还种在花盆里……
记者来到已经关闭的“三峡珍稀植物园”。这座从库区抢救出的178种珍稀植物的新家园,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
2007年大旱桫椤大片死亡
2007年6月底,部分媒体报道了三峡珍稀植物园(以下简称植物园)关闭的消息,引起市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备受外界关注的植物园,实际上只是一个荒草丛生的山谷。在万州机场附近,沿山路步行20多分钟,一路上满是杂草、竹林、低矮灌木等。2000年前后,从库区抢救出来的178种珍稀植物,就生活在杂草和灌木中。
在一条溪流旁边,曾经种植了200多棵桫椤树。现在只剩下30多棵,其余100多棵全变成了枯黑的树桩,高30厘米左右,根部被黄色的竹叶覆盖。“当初移栽这些桫椤时,都活了。你看,还发出20多厘米的新芽。”植物园负责人向秀发说,去年大旱,植物园严重缺水,桫椤树大面积死亡。如果全部存活,将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桫椤林。
据介绍,这些桫椤主要从涪陵地区移植过来。桫椤名列国家一类8种保护植物之首,在距今约1.8亿年前,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只有极少数存活下来。缙云山现在还有3棵桫椤树,受到了市民的热情呵护。而这里大面积的桫椤死亡,让人痛心。
珍稀植物面临四大威胁
向秀发感到特别痛心的,还有22棵野生枸杞树。它们高3米左右,由于一直没落实具体栽种地点,全部种在花盆里。这些枸杞树全部从湖北巴东移植过来,一般的枸杞树都比较矮小,能长到3米左右高,非常罕见。这22棵野生枸杞树也在2007年大旱死亡。
向秀发认为,即使没有大旱,这些枸杞也会死。因为植物园的总体规划一直没完成,大量珍稀植物长期种在花盆里,根系不发达,迟早会死。
库区特有的植物荷叶铁线蕨,种在花盆中,最近因为湿度太大,许多叶片出现了黑色斑点;一棵1米多高的银雀树,前几天刚刚掉光叶子;一些珍贵兰花蜗居在低矮的遮阳棚中,杂草已将它掩盖。“十大功劳木”也种在花盆中,处境艰难。
珍稀植物园6月关闭后,向秀发最后聘请了1名哑巴管护。向秀发认为,园中的珍稀植物除面临偷盗外,还有来自自然界四大威胁。
首先是虫害,2007年雨水多,空气湿润,适应害虫生长。这里植被茂密,为害虫繁殖提供了条件。
其次是火灾,这片山谷没有任何防火设施,地上的枯枝败叶也没有清理,都是隐患。
还有旱灾和洪灾,园里没有任何现代灌溉设备和防洪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