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说明 2012浙江中小学教师招聘初中历史与社会考试说明大纲
(一)考试性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核目标与要求
1、考核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考核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核心知识相对应的大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考查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考查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要求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和高等教育对应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的考试范围:
▲《历史与社会》学科认识的方法与技能
1.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2.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与技能
3.探究社会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4.中国的地理位置
5.中国地形、河流、气候的总体状况
6.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
7. 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活特色
▲世界自然和人文环境
8.世界主要国家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
10.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及分布
11.世界典型区域的生活特色
▲历史上的文明区域及其交流
12. 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区域
13. 中外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
14.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重要发明
15.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科技成就和重要发明
▲ 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
16.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17.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帝王
18.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19.两次世界大战
▲历史上的政权更替
20.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兴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1.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22.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社会概况
23.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
▲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24.太平天国运动
25.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6.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7.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创建红色根据地
28. 红军长征
29. 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
▲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30. 巩固新生政权
31.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32.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4.一国两制
35.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和平与发展
3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37.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38.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人口、资源与环境
39.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40.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现代经济
41.现代主要经济思潮
4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际社会
43.国际组织
44.经济全球化
44.多元文化
▲民族文化
4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4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范围:
▲《历史与社会》课程性质
▲《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
▲《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
▲《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
▲《历史与社会》教材设计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评价方式
▲《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 试卷内容结构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占40%;高等教育对应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占30%;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论占30%。
4. 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名词解释: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材料分析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简答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综合应用题:1小题,共20分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试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题分 20 20 20 20 20
得分 合分人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已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了磨制钻孔技术
2.在铭文中明确记载周武王伐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青铜器是( )
A.毛公鼎 B.何尊
C.散氏盘 D.利簋
3.专门记述典章制度史书“三通”不包括( )
A.《史通》 B.《通典》
C.《通志》 D.《文献通考》
4、宋代中央行政机构“二府三司”中“二府”指( )
A.中书省和审刑院 B.枢密院和内阁
C.中书省与枢密院 D.审刑院和军机处
5.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三国是指( )
A.英美法 B.俄法德
C.英法德 D.英俄德
6.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
A.党的二大 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7.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 )
A.北美地区 B.南美地区
C.东亚地区 D.西亚地区
8.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是
A.美国《独立宣言》 B.法国《人权宣言》
C.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 D.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
9.帝国主义列强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准确的理解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与落后国家和地区差距缩小
B.列强推行武装干涉,殖民地国家完全失去独立
C.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D.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
10.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后,某同学在笔记中对这次工业革命做了如下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重要发明:火车、汽车、飞机
B.主要特点:电力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突出的科学家:英国的法拉第,德意志人西门子,美国的爱迪生等
D.重大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广泛运用这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
11.二战中,美国对法西斯国家的态度发生变化始于( )
A.修改“中立法” B.发表大西洋宪章
C.给予苏联军事、经济援助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2.“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归还中国”。出自哪一个文献( )。
A.《大西洋宪章》 B.《联合国宣言》
C.《开罗宣言》 D.《德黑兰会议决议》
13..与我国内蒙古牧区相比,澳大利亚牧场的显著特点是
A.牧场规模小 B.机械化程度低 C.采取定居方式 D.采取游牧方式
14.古文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里所说的味道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不同 ②种植方法不同
③品种不同 ④水土不同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通过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的方针是( )
A.发展循环经济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B.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C.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资源开发放在首位
D.发展循环经济与节约并重,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位
16.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人、财、物等经济资源,下列行为属于“看不见的手”在起调节作用的是( )
①2007年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贷款利率
②浙江茶叶在山东等地畅销,经销商纷纷组织货源满足市场需求
③2007年二季度以来全国猪肉价格上涨过快,各级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猪肉价格涨幅趋缓
④随着天气转暖,服装经销商降价出售冬季服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7.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目前唯一的一座文化景观遗产是( )。
A.武夷山 B.庐山
C.武当山 D.泰山
18.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主张是( )
A.以“德”教化人民 B.“有教无类”
C.以“礼”治理国家 D.“因材施教”
19.现代奥运会已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盛会。北京奥运会以东方人的智慧将这一起源于西方的盛大“礼仪”演绎给人类。这种期待从一个侧面说明( )
A.文化的全球化是西方文明的全球化 B.人类文化正走向多元、交融、共荣
C.人类文化正在消除差异,走向统一 D.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文化的对立冲突
20.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规定,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正式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其主要意义是有利于( )
①民间的一切传统习俗得以保留 ②保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③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加强对公民的革命传统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PRED问题
殷墟
铁幕演说
凯恩斯主义
三、材料题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20分)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十分突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长期以来,西北地区人民面临着“保护环境”还是“加快发展”的“两难”选择。据此回答:
(1)造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的自然原因是什么?(2分)
(2)破解“保护环境”还是“加快发展”的“两难”问题,根本之计在于找到一条生态与发展齐头并进的新路径,为什么?(4分)
为了避免“水枯沙起”的生态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