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见证了中国高考制度的诸多变化。在今年高考到来之际,我们寻访曾经的故事,感受高考制度的点滴变化。
“隐身”4年后低调“复出”---
71岁叶老汉今天再赶考
2001年3月,教育部取消高考考生年龄限制的消息传到武汉。当年7月7日,67岁的叶荫华进了高考考场。那一年,全国共有1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高考,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3岁。时过4年,71岁的叶老汉再次参加高考。
临考前两天,记者来到了叶荫华老人家中,满头银发的老人端坐在书桌边正在复习历史。
-首次高考,得200多分只算热身
退休前,叶老在市29中任教。老人回忆,1955年,得知两名高中学历的战友被部队推荐参加高考,只有初中文凭的他萌生了参加高考的想法。
但在此后的8年军旅生涯里,他多次因故与高考擦肩而过。1964年,30岁的他准备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却发现当年的高考对社会考生的年龄限制由“30岁以下”调到“27岁以下”。
谈到当年遭遇,叶荫华叹息说,这一改,让他的高考梦推迟了近50年。
2001年,已是67岁高龄的叶荫华,从报纸上得知国家取消了社会考生的年龄限制。
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喜讯”,老人在激动之余又有点不知所措。在和家人商量并得到支持后,老人终于下决心报名。
老人表示,2001年虽能参加高考,但毕竟准备时间仅剩3个月,因此自己只是想先热身,感受一下高考。
那一年,叶老考了200多分,但对这个成绩他显得比较满意,“全国10个年龄最高的老人中,大多都只考了100多分。”
-面对非议,“隐身”4年后复出
叶老表示,第一次考试过后,外界的一些评论曾让他感到压力。此后4年时间里,是否再考他几次改变主意,甚至一度不想再参加。
“当时有人说我是老年人的榜样,是终身教育的典范,也有人说我是出风头,和娃娃们抢学上。”叶老回忆第一次高考后外界的评价时说:“对于赞誉,我不认同,对于非议,我能理解。”
叶老说,现在的老人,有的学琴棋书画,有的学唱歌跳舞,这都是在进行终身教育,只是和自己采取参加高考来学习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谈榜样自己还够不上。
而面对“非议”,叶老虽能理解但仍感到不安。为此,他原计划2002年“正式圆梦”的计划一改再改,甚至一度不想再考。
“年纪大了,再不考就没精力了,毕竟这是自己的梦想。”叶老说,自己作了4年的思想斗争后,为了圆梦,还是决定硬着头皮考一次。当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关注,自己还是选择了“低调复出”。
-年事已高,以后不一定再考
“虽然复习了很久,但因年纪大了,再加上一些家事,自己这次的准备还是难称得上充分。”对这次的准备,叶老似乎仍不满意。
老人说:“这次没什么硬性目标了,只是想看看自己认真准备后究竟能考成什么样。”
“我不可能像有些媒体宣传的一样,一直考下去。”对于社会上的种种猜测,老人这样说道。
谈到未来的打算,老人表示,不管考得怎样,填志愿的可能性不大。加上年事已高,这次“圆梦”后,自己也不一定再考了。
倡议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成才并非定要上大学
4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查全性教授八十大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发来贺信,特别提到“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主持的科技教育座谈会上仗义执言,对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年事已高,在武大宣传部的帮助下,老人只能简单地回忆往事:1977年8月8日,查全性教授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参与的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言呼吁---从今年起就改进招生办法,再也不能忽视新生质量了,建议恢复高考制度。
当年10月,查全性的呼声有了回应,国务院决定恢复统一考试,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当年冬天,27.3万第一批恢复高考后的学子踏入高等学府的大门。
针对现在越来越激烈的高考竞争,查全性院士认为,社会要改变“唯有上大学才能成才”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教育背景、不同的优点和特点、不同的兴趣和智力水平,应该有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直言教育不公的人大代表洪可柱:高考应是成才立交桥
“同等条件下,如果湖北省只有一个招生指标,北京市却拥有25个指标,这是多么严重的不公平。”今春“两会”上,来自武汉的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说。
昨日受访时,任武大兼职教授的洪可柱仍持这种观点:数据的悬殊,恰恰说明了高考招生地域不公的现象。
“将现行高考制度改为春秋两季两次高考,秋季在全国最著名的三十所名校实行联考,试卷、考试时间、录取分数线均为全国统一。其余高校则参加春季招生考试,维持现有模式,由各省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各省自行划定。既缩短了高考周期,也保证了考生上重点大学的公平性。”令洪可柱欣慰的是,他的议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洪可柱不忘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应对,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家长不应把高考看成独木桥,而应是成才路上的立交桥。”
曾因残疾被迫退学的丁亚伟:残疾考生录取更趋公平
2001年10月,新华社一篇题为《残疾生大学梦圆仅10天被迫退学引发激烈争议》的报道,引起全国关注:走进大学校园仅10天的残疾学生丁亚伟,突然接到学校勒令退学的通知,理由是他双下肢不能运用,步态跛行,根据教育部规定不能就读教育学类各专业、法学等专业。
昨日,记者见到丁亚伟时,他已毕业工作一年多了。
-因残疾被拒辗转入学
丁亚伟介绍,2001年7月从襄樊市南漳一中毕业后,他被武汉一高校网络学院法学专业录取。
“那年军训后学校组织体检,体检后我突然被学校勒令退学”,丁亚伟回忆,“当时,我在志愿书上并没有隐瞒身体残疾的状况,学校既然录取了为什么又‘反悔’?”
在省残联求助和媒体的帮助下,丁亚伟的遭遇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当时好多同学自发签名,请求学校‘收回成命’,省市相关部门和高中母校也纷纷为我提供帮助。”他回忆。
经多方协商,2001年12月17日,武汉理工大学破例录取他为该校网络学院2001级新生。当年,情况类似的其他15名残疾学生,也获得了平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毕业后已跳槽一次
大学班主任老师高雪梅介绍,丁亚伟的大学成绩很不错,还多次拿过奖学金。在同学眼中,他性格开朗,和同学的关系都很好。
去年7月,专科毕业的丁亚伟顺利在武汉一贸易公司找到工作。目前,他已经换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做信息收集分析工作。“希望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丁亚伟说。
2003年,教育部曾明确规定,高校不能以任何理由拒收残疾考生。丁亚伟表示欣慰,“希望残疾考生录取更加趋于公平的同时,社会也正视我们的价值,给我们机会,我们可能做得更好!”
他提醒今年参加高考的残疾考生,填志愿时一定不要隐瞒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专业一定要仔细,了解清楚不同专业对身体状况的具体要求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