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高考:不要“失足”于身份发酵的陷阱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5-7-12 10:01:28 【字体:小 大】

高考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话题。高考前各行业都被要求限制自己的活动以免影响考生的休息和学习,或者“开绿灯”为考生提供方便。蔚为大观的家长队伍更使得人们纳闷究竟高考在考什么,谁在考。而发达的传媒也极尽“传播”之能事,千方百计搜求逸闻、新闻、奇闻。于是繁忙的信息台依旧被打爆,豪华的庆贺宴早早被预订,高考“状元”被处处“追捧”,大大小小的招生掮客和骗子也大肆活动。考试作弊、招生腐败时有发生,维护考试公平以维持社会公正似乎成了“强烈”的呼声。

  各项社会活动的确不应该干扰高考,但是假如高考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是不是也需要反思呢?高考固然是社会公正的一个体现,但是,假如我们对社会公正的诉求过多地倾向于高考,是不是也有些危险呢?我们对《范进中举》耳熟能详,看看今日一些和高考有关的悲喜剧,我们比古人进步了多少呢?

  很多家长甚至老师激励学生都会拿出“杀手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在有些人看来大概是很“现实”的说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希望获得一个“体面”的“身份”。在我们的社会生态方面,“身份意识”实在是太浓厚了,以至于本来是职业或者社会分工的称呼,在身份意识的作用下而包涵了褒贬贵贱之分,被无限发酵。所以教授卖肉、博士乞讨等等新闻往往都是爆炸性的。究竟是什么在“爆炸”呢?就是大多数人强烈的身份意识。教授、博士、大学生都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有身份”的人士,“有失身份”是很常见的谴责用语。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说明获得一个“体面”的“身份”是何等“辛苦”。而高考在很多人的眼里成为获得“体面身份”的可靠途径,趋之若鹜,不惜代价也就可以理解了。

  问题是,“人上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颐指气使、被阿谀、有特权吗?有些人的确追求这样的身份。但是,自古至今,受到尊敬的“精英”都是以奉献、牺牲和创造为己任的。他们知道“任重道远”,不避劳苦,但是他们的“吃苦”不是为了成为特权人士,而且往往并不在意所谓的“辛苦”。相反,为追求成为“人上人”的人,要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忍气吞声、钻营投机,的确很辛苦———最辛苦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人格的分裂和失常。

  这些人在成为“人上人”之后,又很容易肆意妄为,为了利用已有的“身份”满足自己的私欲,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自然成为社会的蛀虫。

  从社会等级的角度,“人上人”其实是无底洞,“惟我独尊”的皇帝也还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秩序,而国破家亡,则成为最大的囚犯。这些似乎已经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目前社会上的身份意识依旧非常顽固,大学教师也被分为三六九等,科研项目和奖励的重要性被“国家级”、“省市级”,甚至“厅局级”这样的行政级别贴上标签。面向大学生的各种奖励,“级别”也成了关键的因素。置身其中,有人乐此不疲,有人苦不堪言,但是,都会严重影响学人的身心健康,有关的教训不胜枚举。

  现代社会,要获得某种身份就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各种考试的法宝是“分数”,高考更是如此。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依旧埋头于分数的多寡而不问学术的真谛,一些学生则“看破”了分数的虚幻而无所事事,另一些学生则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寻求“干部”或者“尖子”的身份。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的人格修养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不能让他们为了获得“大学生”或者“研究生”的身份过于“辛苦”,或者有了这样的身份之后,反而人格失常。

  在呼吁大力维护高考的正常秩序和它的正面价值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千军万马”被高考指挥,义无返顾涌向“独木桥”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大学自身应该有明确的定位,不能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

  每一个追求前途的青年人,需要“觉醒”,不要“失足”于身份发酵的陷阱。(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丰乾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