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没发放,不少贫困家庭已经在为高额的大学学费而苦恼了。不仅仅只有厦门翔安的郭东阳,四川的尹祖奎也考上了清华大学,但至今仍穿着初中时的衣服;江苏的杜娟,考上南京信息工程学院,但当家徒四壁又逢奶奶胃癌之时,她只有偷偷跑去打工……在这个人生转折点,他们亟须帮助,而此时人们的“慈善投入”,从经济学上看,更容易取得高额的收益。
慈善者的付出,只是其个人财富和资源的一小部分,他们的发展并不会因此而有所阻碍;而对于被援助对象而言,这种施予大多数时候是稀缺又命运攸关的,它能就此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方向。一部分在彼群体的“闲置财富”到了此群体身上,其功效就放大了许多倍,成为此群体终身受益的“效用财富”。这些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几年后就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反哺社会,生产社会财富的人多了,这难道不正是一种财富的创造吗?
财富的含金量通过这样的一次次转移而不断提升,慈善就像一只无形的智慧之手,调拨着财富发力的角度与流向。而流动变化,始终是社会财富增长的动力之一。
另外,通过行善,让其他人获得更多的福利,助人者自我的福利满足也会获得提升,这就是“福利合作”。某种程度上,对贫困生的帮携有助于矫正时下社会道德水准的降低,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比如互助与感恩心理的传承,比如富裕阶层对贫困阶层的道义责任,比如在效率追求之外对公正的注重,比如二次资源分配中的弱者倾斜原则,等等这些,都是行善结出的善果,这是其他经济活动所难以能取得的。
不提倡每个人都要舍己助人,只希望:我们能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尽力帮助贫困生,为他们实现人生的转折飞跃提供可能,为更多的民间慈善行为提供发育的土壤,实现更好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与再创造。
毕舸
(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