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陈艺锦
地点:湖里区东渡路61号
情况:毕业于厦门双十中学,高考成绩612分,已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录取。
“亲爱的爸爸妈妈,想当初你们单枪匹马来厦门闯天下,那股干劲和勇气一直激励着我。现在我长大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也希望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闯出一片天地,早点让你们和哥哥过得轻松一点……”不久前,陈艺锦以612的高分被西安交通大学相中,但是父母舍不得他离家那么远,一心希望他在附近的大学就读,于是,陈艺锦给父母写了这样一封信,最终感化了父母,如愿报考自己心仪的学校。
“招生老师说,他的分肯定能进西安交大,而且尽管往最好的专业挑。”父亲陈亚狮说起这事仍备感欣慰,“我们农村出身,这孩子从小就肯吃苦,肯用功,学习一直很优秀。虽然舍不得,但孩子毕竟长大了,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我们又怎么可以阻挡他呢!”他说,这次高考艺锦还是没发挥好,要不可以考得更好。
为让弟弟上学,哥哥辍学和父亲一起炸油条
陈艺锦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他和陪伴他的家人都不容易。上世纪90年代初,抱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陈艺锦的父母从龙海老家来到厦门打工,虽然干得卖力而且省吃俭用,但是家里有老有小,生活还是十分拮据。读小学时,陈艺锦的成绩就十分优秀,父母便想接他到厦门,为他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让弟弟能在厦门上得起学,懂事的哥哥初中毕业后就主动辍学,和父亲一起炸油条、卖早餐。他哥哥说,弟弟学习比较好,他要把学习的机会让给他。父亲陈亚狮说起这事,满心的愧疚,“其实,当时大儿子学习也不差的。”
陈艺锦没有让家人失望,来到厦门后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深得老师、同学的赞赏。得知由于户口不在厦门,陈艺锦不能报考重点高中后,经过再三考虑,陈亚狮咬咬牙于2001年在湖里区买下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至今家里还欠银行十多万元的贷款。为了还每个月1800多元的贷款,哥哥坚持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去炸油条、卖早餐,风雨无阻。陈亚狮说,现在每个月他和大儿子卖早餐的收入主要用来还贷款;他母亲因为早年太辛苦,患上糖尿病,但是为了贴补家用,她还是带病去卖海鲜。
从初中到高中,他获得一摞厚厚的奖状
陈艺锦的成绩一直让家人很欣慰,初中毕业后他就以年段第一的成绩考进厦门双十中学。“他学习很刻苦,每天都读到深夜12点多,担心他身体受不了,我们都劝他早点睡。”陈亚狮说,艺锦高三在学校住宿期间,学校晚上11点就熄大灯了,艺锦自己却开着台灯读到12点多。
陈艺锦话不多,为人低调,记者要为他拍照他却再三谢绝。他很爱看书,一本高数能让他看半天。虽然高考结束了,但陈艺锦并没闲着,他每天早上帮父亲、哥哥卖早餐,下午给人做家教贴补家用,晚上他还自学大学的《高等数学》。走进陈艺锦的房间,里面除了书还是书,书桌上是满满的书,床边也堆满了四五个麻袋的复习资料。“我从小就比较喜欢读书。”陈艺锦说,其实读书完全是自己的事,你想读就能读好,不想读,别人逼也没用。
采访期间,父亲陈亚狮从信封里拿出一摞奖状。“这些都是他从初中到高中期间获得的,有班级、学校和市里的各种奖状共54张。”陈亚狮充满成就感,“我那天复印这些资料给招生老师,整整花了16元。这些奖状我会一直保留着,这是他成长的痕迹。”
如今儿子虽然考上了大学,但一年近7000元的学费让陈亚狮一家并不感到轻松。“本来想找亲戚朋友借一点。”陈亚狮说,但市慈善总会得知他家的情况后,便帮助牵线搭桥,儿子有望得到“王老吉·学子情”专项资金的赞助。
本报记者 李晓平
实习生 张富胜 通讯员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