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总有人因志愿填报欠妥而“上线落榜”或“高分低就”,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简直令人抓狂!
可是还需面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高招这一个月是怎样过来的……且听下面七个女生、三个男生讲述的,从高考成绩公布到录取结果揭晓的过程中,自己亲历的一天。名曰“高招十日谈”。
诚然,在高考填志愿这一场博弈里,60%靠实力,40%靠运气。正所谓高手过招,各显神通。
6月23日
●午夜揭榜,“心跳时刻”
●讲述人:小周
●招式演绎:轮番上阵
这天可以查询高考成绩,小周全家人紧急总动员,轮番拨打声讯台电话查分。从中午一直折腾到夜里12点多,翘首企盼的成绩仍杳无音讯。
1:10,全家人没有丝毫的困意,都紧紧地盯着电话机。重拨又重拨,终于通了!屋子里静得出奇,小周深深地吸了口气,手有点发抖,眼睛紧盯着按键,生怕按错了号码。“语文107分!”小周的眉头紧紧地蹙在了一起。3分,比原来的估算少了3分!他有些吃不住劲了。多亏第二科数学成绩———118分!高出估算成绩7分,小周又缓过气来。紧接着,外语、综合科分数也相继浮出水面,虽然都和事先预测稍有差池,但最终总分是601分!比原来估计的还高1分!“耶!”小周一激动叫出声来,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小记说事:
印象中,各省高考发榜的时间几乎都在零点以后。高考后,考生家长想知道高考成绩的心情的确很迫切,如果说深夜零时发榜是为了保证人们在第一时间知晓高考成绩,这无可非议。但是,通过声讯台查询成绩的时间都是预先公布的,这是否意味着,即使高考成绩在当天上午已经出来了,也要在次日的零时才能发布?幸好小周查到的成绩不错,如果听到噩耗,那便真的是一夜无眠了。
6月25日
●信息公开,准确定位
●讲述人:明敏
●招式演绎:投石问路
“成绩已经公布了,接下来就是找位次,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填志愿还是没辙啊!”明敏接过小周的话匣说开了。明敏查到自己考了590分(文科),虽然分数也不低,但她始终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进入高分保护的行列。
25日晚上明敏从电视新闻里看到省招委会公布了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线,省高招办有关人士表示,当天下午已经在“福建招考在线”网站上公布了全省各类考生每一分(原始考试成绩)的统计人数,考生可以清楚地计算出自己在全省所处的“位次”。明敏赶紧上网查询,按照“百里挑一”的原则,很快就推算出文科的高分保护线可能在577分左右。进入“高分保护”的行列,明敏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离她向往的上海财经大学又近了一步。
●小记说事:
“知分填志愿”,首先看“位次”。省高招办首次开通并投入使用的“福建招考在线”网站,今年为考生们大开方便之门,成为高招“阳光工程”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在2005年高考各批次最低录取线公布的同时,省高招办也在网站上公布了全省各类考生每一分(原始考试成绩)的统计人数,让考生对自己在全省所处的“位次”明明白白。但是,统计表是以“原始分”公布各分人数,如果能够结合“加分照顾”投档的因素,可以让考生对自己的定位更加准确。
6月26日
●预测分数,谁能说清?
●讲述人:杨波
●招式演绎:焦头烂额
直到分数线和位次都公布以后,杨波和父母亲才意识到,知分填志愿一点也不比估分报志愿轻松。“××分报你们学校有希望吗?”杨波说,这是那几天里他们全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从知道成绩的那一刻起,全家人就在反复斟酌该报什么学校,最终选定了一所省外的政法院校,参考这所院校去年的录取平均分,应该是可以上。可是当杨波找到招生老师下塌的宾馆时,老师说,我可不敢给你打包票,估计有点悬。这句话如瓢泼的凉水,浇熄了杨波的全部念头。“没辙,填志愿还是要稳妥些!”父亲说,“要不就降档次,填另一所分数比较低的学校。”但是,杨波又舍不得,说万一上了分数线,那岂不亏死了?一家人就这么在宾馆的大厅里讨论了半天,仍然商量不出一个结果。杨波的妈妈说,我受不了了,都想了三天三夜了,再想下去就要崩溃了。
与此同时,面对“知分填志愿”,各著名高校也都如临大敌,连清华、北大都不例外:手机、固定电话、邮箱、宾馆住址,但凡能用上的联络方式无一遗漏地公之于众。清华大学福建招生组的黄老师说,他们的手机24小时开通,每天晚上还要忙着统计最新的预测分数线、上网回复考生的邮件,不到凌晨一两点下不来。真是比填志愿的考生还累呀。
如果说清华、北大还能相对准确地预测分数线,其他高校的招生老师则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迫使他们迅速学会外交辞令,字斟句酌。对于来咨询的考生,即使分数稍低,他们也不敢随意拒绝,通常会小心翼翼地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而遇到比较高分的考生,他们也不敢打包票,他们会说,如果不出现高分“扎堆”的情况,希望很大。
●小记说事:
高校预测分数线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弄不好,未得其利,反受其害。今年录取的结果也证明了,相当一部分名校的断档生源就位于预测分数线上下。事实上,各高校的实际录取分数线“是考生填出来的,而不是院校估出来的”。在填报志愿时,考生都需要作选择,选择就要承担风险。
6月28日
●高招咨询,雾里看花
●讲述人:郑遥
●招式演绎:举棋不定
那几天,郑遥的父母专程请假在家,天天跑高校咨询信息、打电话四处求教,各式各样的咨询会更是一场也不敢落下,忙得脚不沾地,志愿仍定不下来,光选第一志愿的学校,就前后换了10多个。郑遥的母亲气鼓鼓地说,还不如估分呢!反正大家基本上是靠自己平时的实力,现在是越搞越糊涂。
知分填志愿最忌志愿“扎堆”、“撞车”。高校招生老师则在咨询会上反复提醒,考生千万别再瞻前顾后、一心多用。认准了哪所学校就不要再随意变更志愿,要及时给高校招生老师准确的信息,以便招生老师尽快向考生们反馈,避免考生因填报不当造成高分落榜。因为,在考生成绩、位次以及报考某校的人数这几个决定因素中,只要最后一环没有确定,谁也说不清学校的录取线是多少,招办主任也不例外。
但在咨询期间,很多考生是“脚踏几只船”:去问清华的同时,他也问过北大、复旦,其他的考生更不用说了。所以,在当天的咨询会上,20多所省外知名高校的招办老师商量着,几天来高校预测分数线“水涨船高”可能是虚假繁荣,晚上要开个集体会议,将那些四处登记报考意向的考生找出来,挤掉水分。
●小记说事:
“知分填志愿”,啥都知道了还有怨言,这似乎有些让局外人想不通。事实上,估分报志愿是“蒙着报”,知分填志愿是“报着蒙”,区别并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历了估分填报的人无比向往知分填报,而知分填报的人却又有苦说不出。
6月29日
●志愿指导,以逸待劳
●讲述人:林晓
●招式演绎:无为而治
29日上午,林晓去原来的中学交“高考志愿预报表”,为了避免考生志愿挤堆、“自相残杀”,学校还将考生预报的志愿进行汇总统计并告知考生。“我和我的同学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林晓就读的中学是本地仅有的对考生进行志愿指导并启动“志愿预报汇总”的中学。今年首次“知分填志愿”,由于缺乏经验,许多高三年段的老师都对考生志愿选择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
“今年中学对考生的志愿指导弱化了许多。”浙江大学长年负责福建招生的郭老师谈到,往年省内的许多重点中学的高三老师都会帮忙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今年改成知分填志愿,中学老师似乎没有帮上什么忙。“中学老师应该成为考生强有力的志愿指导者,鼓励一些真正有实力的学生大胆报考名校。”东南大学福建招生组的王老师认为,高校招生老师和考生家长是初次见面,相互间很难在几天里建立起信任感,但中学老师则不然,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尤其在遇到填报志愿这种重大抉择时,学生更相信中学老师的意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三段长则另有一番苦衷:往年实行考前填志愿、估分填志愿,老师对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水平有一定了解,建议学生选择志愿时也能够产生效果。但今年是知分填志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一清二楚,一个本来只能上一般院校的考生高考时意外达到了名校的分数线,他一定不会仅仅满足于报考一般院校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建议很难产生作用。
●小记说事:
“人生的路很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这是诗人柳青的话。对考生来说,填报志愿和高考一样也是人生紧要处中的一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仅从这一点来说,中学老师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考生家长出计献策。
6月30日
●规划前程,尘埃落定
●讲述人:陈林
●招式演绎:“走”为上策
要上交志愿表了,可陈林还是不知如何下笔。理科585分,如果提前批报“同济大学”没戏,就要指望本一批能上“北京交通大学”,如果还没指望就要彻底沦落了。可是到底要不要考虑本二批的院校呢?本二,又能有什么好学校啊?!出来后谁认啊?!我宁愿随便在本一调剂一所……唉,不能轻率服从“院校调剂”,调到内蒙古大学怎么办?……那天上午真是内心最受煎熬的时刻,越想越乱,脑袋里一片空白。
10点半,父亲急匆匆地赶回来了,打听到一个据说是可靠的消息:今年很多考生向往北京,估计分数线会暴涨。“要不,本一批报省内的厦门大学吧。”就这样,在上交志愿表前一个小时,陈林全家把谋划了一周的志愿计划全盘推翻,最终仓促选择了厦大这所计划数较多的“招生大户”,只因为父亲最后那句话———有所不错的学校可以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是啊,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面前,“走”为上策。
●小记说事:
除了稳妥至上的原则,在选择志愿时还应该考虑到考生本人的兴趣和意愿吧。如果在报考的时候人人都能有效地体现“以兴趣为主,凭实力说话”,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竞争的公平与公正。那么,考生的报考命中率也会相应提高。相应地,对于可能出现的“断档”和“大小年”(即录取分一年高、一年低)等现象的概率和数量,高校也能施以不同程度的控制。
7月11日
●东西地域,冷热不均
●讲述人:江薇
●招式演绎:力拔头筹
7月11日晚,普通高招网上录取正式启动。今年省高招办在各批次的首轮投档前,通过检索考生志愿和分数情况,在“福建招考在线”网站上公布该批次各高校第一志愿分数段生源分布情况,投档预测线以每10分为一个分数段,从最高分一直公布到该所高校提出的投档比例范围为止,被高校录取的机会有多大,看看生源统计结果就一目了然。当晚,江薇坐在电脑前,关切地搜索她所报的福建师大基地班是否向自己伸出了橄榄枝。
提前批首轮出档后,最明显的表现是今年东西部院校录取冷热不均,还首次出现理工类实际招生数比原计划略减的情况,主要由于第一志愿报考西部院校的线上考生较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提前批师范院校生源充足,省内高校的基地班生源更是爆满。
志愿扎堆的特征在提前批开始显现,但分数的跨度不大。考生更注重专业志愿的选择,因不愿意服从调剂而被退档的增多。据厦大招办负责人介绍,提前批报考厦大基地班的考生都集中在“生物”和“经济”专业,并且都表示不愿意服从调剂,导致这两个专业的录取线比厦大的投档线再高出十几分。另一方面,理工类“化学”专业和文史类“历史”专业出现生源缺口。在报考福建师大和集美大学的文史类考生中,选报的志愿大多集中在“英语”专业,而且许多考生不愿意服从调剂。
提前批的另一个特点是:今年北京的高校比上海高校更吸引高分考生。业内人士分析说,这也许和考生们向往2008年奥运会有关。
●小记说事:
“知分填志愿”了,考生变得挑剔起来,更不愿意“将就”自己。名牌高校、热门专业,学子好逑,一样都是交钱读大学,考生家长没有理由不选一个物美价廉的“商品”。
7月16日
●名校断档,生源挤堆
●讲述人:宋可
●招式演绎:顾此失彼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本一批高校投档线揭晓后,关注高考的人们最感到意外的是:复旦、浙大、同济等一批省外名校居然一志愿生源不满,最低录取线只有540多分(理科),几乎接近本一批“保底线”。宋可和父母痛悔不已:“哎呀,填错了志愿!”与此同时,厦大、福大的投档线却比人们此前的预测分数要高,一些位于“预测分”边缘而没有达到投档线的考生,除了意外和惊诧,更多的是失落。
一志愿没有希望了,看看参考志愿吧。本一批的大多数考生都填报了参考志愿,如果参考志愿的5个学校都填满了,希望就更多一些。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在录取时坚持“志愿优先”的原则,多数学校第一志愿基本就录满了,没有留多少机会给第二志愿。
如果成绩足够高,还可以享受“高分保护”政策。理科609分、文科577分以上,在本科一批录取首轮投档时,如未能达到第一志愿学校投档线而无法出档时,其所填报的参考志愿第一栏视同第一志愿,投档给相关院校,并由有关学校审核决定是否录取。
对于不在高分保护范围的边缘落榜考生,招生部门和高校也积极协调。一是因生源良好,高校追加指标,二是要求部分高校调剂录取二志愿的考生,寄希望于这些学校给二志愿考生一些机会。
●小记说事:
以往生源爆满的名校今年为什么风云突变呢?招生老师们总结了两点原因:一是门槛高,考生担心就算挨进名校也挑不到好专业;二是名额太少考生怕冒风险。结果名校缩减、转移了未满的招生计划数,受损失的一样是考生。
7月21日
●门槛太高,拦住了谁?
●讲述人:张燕
●招式演绎:败走麦城
最引人注目的今年普通高招本科一批录取工作在21日中午12:00之前结束,之后不再补录。张燕是一位有心人,在本一批录取期间,她详细罗列了今年上线生源不足的院校清单,文科有67所、理科有87所,其中绝大多数是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名牌学府。而这些名牌学府生源不足的直接原因是:高分断档。
从7月16日~21日,浙大招生老师一直在电脑前守到最后时刻。浙大福建招生组的郭老师说,缺口的生源计划很希望通过几轮滚动投档完成,但是很遗憾,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因为浙大在招生章程中已经公布了录取规则,在第一志愿生源不满的情况下,接收非一志愿考生,但要求非一志愿考生的成绩必须达到浙大所录取考生的平均分。今年报考浙大的一志愿考生中,有57名都在617分以上,一志愿考生的平均分达到628分。考虑到今年福建的实际情况,浙大与省高招办协商,愿意接收理科在620分以上的非一志愿考生,但直到最后,符合条件者寥寥。复旦大学的情况与浙大类似,只是接收非一志愿考生的要求更高,理科要求达到630分以上,成为一道不折不扣的“高门槛”。
名校对生源不满意,一些重点但非一流的招生院校也大为不快:由于分数“透明”,相当一批顶尖考生选择了北大、清华等名牌学府,过去在估分或不知分填志愿的情况下可能进入重点但非一流院校的考生,都面临部分甚至全部流失的危险。有数字表明:今年北大、清华、人大等省外名校几乎“网”走了我省理科640分、文科620分以上的全部考生。其中文、理科状元(实考分),全部被北大收入囊中。
●小记说事:
机遇常常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考生应该具备“风险意识”。在全省25.6万考生背靠背填报志愿的情况下,哪所学校扎堆,哪所学校报的人少,大家都处于双盲状态。因此报志愿除了实力,除了分析各种因素,还要怀有好运的希望,当然,也要做好机遇不好的准备。
7月22日
●招生大户,应接不暇
●讲述人:曾予
●招式演绎:出其不意
曾予今年考了520分(文科),超过本二批录取控制线28分,经过再三权衡,曾予一志愿报考了福建农林大学。可是,当22日晚上本科二批录取院校进行首轮投档后,曾予惊呆了,今年福建农林大学文科计划招生937名,一志愿线上考生达到4307名,其中在522分以上的考生有1410名。很显然,曾予和她的第一志愿擦肩而过。
考生严重扎堆省内高校的现象,在本二批招生录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高校的计划数与上线生源人数比例接近1∶3,有的甚至达到1∶4。主要是因为有相当一批成绩位于重点线边缘的考生为了求稳退而求其次,争相报考本二批的省属一般本科院校,导致这些院校的投档线攀至历年最高。
几所往年的热门院校今年没有成为考生们争相角逐的目标,有的在本二线上只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有的甚至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例如: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文史类计划招生10名,一志愿线上考生仅3名;南京邮电大学文史类计划招生11名,一志愿线上考生仅5名。
●小记说事:
显而易见,填报志愿的盲点是无法解决的,从理论上来说,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部把高校排队,然后按排名一个个录取,例如,第一名A校先来,大家都来报A,录完后,走掉一批,轮到第二名B校,如果使用这种方式,1000多所高校的招生不是40天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不管采用哪种填报志愿的方式,这个盲点都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