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叶琦晓蕾图
话说天下高考,群生逐鹿。谁为英雄?成绩优异、无悬念的胜出者,固为英雄;敢于一搏、挑战高考者,也是英雄;在志愿填报时善用谋略、取胜目标者,则更是智勇兼备的英雄!
今年福建省高考填报志愿办法大调整,首次“知分知线”后再选报志愿。时至今日,高招录取已经过半,有人欢喜有人忧。“志愿扎堆”、“高分断档”、“内紧外松”是今年高招最显著特点,而数十所知名高校“生源不足”将招生计划转移到他省,与一些学子“高分旁落”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扼腕叹息。
高考、高招无疑都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在这战火渐消之时,让我们效仿古人,来一回“煮酒论志愿,促膝谈兵法”,详解报考得失。通过分解这些兵法和招式,可以拨开心中迷雾,上得其所,下得明白,也对来年考生有所借鉴。
填报志愿三阵法
第一阵法:知分知线明察“分”毫
●兵法演绎:“清水”摸鱼、有的放矢
有人将“知分填志愿”形象地比作“在清水里摸鱼”,考生只需考虑自己的分数够哪一类院校即可,不必像考前报志愿或估分填志愿时那样心里七上八下,生怕考试成绩出现大的“闪失”。然而实战填志愿时,考生和家长们却大呼出乎意料———知分填志愿比估分填志愿还要难!“因为你虽然知道了自己的分数,甚至在全省的位次,但你却不能掌握到在你分数之上的考生都报考了哪些院校。”
今年我省实行知分填志愿,是顺应民意人心之举。是在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基础上,我省招生部门历时两年,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后做出的重大调整。对于考生和家长的倾向,省高招办林主任非常清楚,早在填志愿前就反复提醒考生要避免“扎堆”。
第二阵法:知分填报是柄“双刃剑”
●兵法演绎:瞻前顾后、准确判断
本一批开始录取后,考生小蔡了解到,今年我省绝大多数考生和他一样,对名校望而却步、不敢下“赌注”,将眼光盯紧省内重点高校,导致“内紧外松”的局面。复旦、浙大、同济等一批名校分数断层、生源严重不足;而省内重点高校则生源爆满。据统计,在本一批录取首轮投档时,有67所文史类院校、87所理工类院校在第一轮投档线上生源不足,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名牌学府。
原以为投靠省内的“招生大户”更稳妥,孰料因志愿集体“扎堆”,一批分数优势不明显的考生纷纷“落马”,这一点在本二批院校录取时尤为突出。省属一般本科院校生源爆满,文、理科投档线均远远超出本二批最低录取控制线。
“知分填志愿”是柄“双刃剑”。考生如果不能准确判断竞争对手的填报趋向,就不能避免报考的盲目性。
第三阵法:志愿填报走在十字路口
●兵法演绎:避虚就实、扬长避短
今年全国实行考前志愿填报的有北京、上海、重庆、吉林、广东等5个省市;实行估分填报志愿方式的有广西、河南、安徽等10余个省市区;浙江、山东、河北、江苏、福建等其余十几个省区采用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方式。就这三种志愿填报方式而言,均各有利弊。
高招方式何去何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就曾作过相关探讨,建议启用20世纪初我国普遍实行的各高校“单独考试”,以避免现用的各种方式的尴尬。所谓“单独考试”,是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只负责宏观管理安排各高校的考试时间,各高等学府均通过校内自行命题方式选贤举能。一位考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在一年的不同时间内选报并参加若干高校的“单独考试”,考生再依据自己的愿望,从中选择理想高校就读。而教育部也曾作过表示,如有哪所高校能拿出详细而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熟一所就批准一所。但因各种原因,至今仍无一所高校拿出这种方案。
因为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考生家庭是否能承受交通、住宿等费用,以及交通能否承担每年几百万考生的大面积流动,都是现实难题。因而,在暂时没有新的制度设计前,夯实和完善现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应是最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