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回炉”:喜耶? 忧耶?
高招还在进行中,一些未能如愿的考生已做起了“回炉”的打算。考砸了,没上线,复读一年,明年再战,原是情理之中。但是,近年来,上了线的考生选择复读,其中不乏“高分回炉”之人,已有扩大之势,却多少出人意料。
云霄一重点中学老师告诉笔者,高分“回炉”者,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是目标远大,非重点、非名校不读,甚至是“非北大、清华不读”者;二是有实力,高考发挥失常者,他们不甘失败,情愿再读一年而放弃就读大学机会。这两类人每年都占有相当比例。
声音:为心仪的大学再战
小方,云霄一重点中学女生,按今年高考成绩而论,上本三高校没问题。然而,她自打知道成绩那一刻起,压根儿就没有上大学的打算。
在她看来,她的水平不至于考出这等成绩。她回忆说,第一科考语文时,由于没把握好时间,一紧张,思绪乱了,作文字数离规定还差200多字,心情糟透了。据她的语文老师介绍,以小方平日的语文水平,若正常发挥,成绩多出二十几分完全有可能。
小方放弃本三不读的另一个原因,是认为本三文凭的含金量不够高,再者,多数民办高校的学费高,难以负担。
“要是明年再考砸了,怎么办?”笔者问道。
“果真那样,即使本三也只能去念。”然而,在小方看来,复读考取心仪的大学至少还有70%—80%的希望,为了这一希望,受点苦,冒点风险值得。她坚定地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正方:复 读 有 理
采访中,相当一部分人士对“上线复读”表示理解和支持。
在他们看来,通过一年复读取得成功,不乏其人。远的说,我省连续两届全省理科高考成绩的佼佼者都有复读生;近的说,云霄一文科学生2004年高考成绩进了重点线,因志愿填报原因选择了复读,今年成绩还是名列全县文科前茅,像这样复读成功者,每年都有。“与其选择一所二流大学,不如复读一年,来年考上重点(或名牌)大学。”这是“复读有理”者的一个坚不可摧的说法。
支持复读的理由还有很多:从时间考虑,随便读一所大专院校,再通过专升本,来去3+2共5年,而复读1年读取本科,同样是5年,且复读还有考上理想大学的希望。从结果讲,考上重点,意味今后前景更为光明。对此,云霄一重点中学朱老师认为,重点大学,10个毕业生,或许能有9个顺利就业;而一般大学,10个毕业生,找到好工作的也许只有一两个。这种现象从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可以得到印证。他说:“洽谈会上,名校与非名校分界线、本科与专科的分界线明显,分界线两边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迥然不同。就业的天平总是向知名高校的‘贵族文凭’倾斜,而一般高校的‘平民文凭’多受歧视。”
在“复读有理”者看来,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高考“独木桥”的一个缩影。他们认为,道理上“条条大路通罗马”讲得通,但现实是高考在国民心中依然重千钧,在许多家长看来,高考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在没有比高考更好的评价体系的时候,高考作为普通学生改变命运的途径不容置疑。而举国挤高考“独木桥”,也暴露出就业渠道的有限性。
支持者同时指出,复读要以平常心对待。如果压力过重,一心想着考重点大学,成绩往往不升反降;学生重走“高三”路生活,辛苦且枯燥,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家长不要给复读的孩子添加思想负担。
反方:风险高于希望
事物总是两面的,对于“高分复读”现象,反对的声音同样无处不在。反对者认为:“回炉”成本高,风险大,盲目跟风“回炉”不足取。
反对者认为,“高分复读”之所以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偏见所致。他们指出,“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出路”观点有失偏颇,并为此找了佐证:一是“惟学历论”正日益受到挑战,很多碌碌无为的本科毕业生同样找工作无门;二是技校生悄然走俏,有迹象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只要学有一技之长,就业并非难事。
高分复读还与复读班盛行有关。当前,不少中学,特别是民办中学,为了提升学校知名度,提高高考上线率,有意无意诱导高分学生从头再来,比如对高分复读给予少收或不收费用、甚至“倒贴”的优惠支持;对考上北大、清华者重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分学生复读的冲动。
然而,复读的潜在风险也不能视而不见。首先,是潜在的心理压力,心态一旦调节不佳,因复读而产生的自卑感随时可能萌发;其次,教材的变更、环境的变化使得高考存在诸多变数,复读成功率处在不确定状态。再次,与其弃大学不上重返高三,把一年时光用于有限的应试教育,不如利用大学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打造。
旁观:当慎之又慎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复读”,支持也好,反对也罢,复读,作为学生一种权利,谁都不能粗暴干涉。
正因为“复读”之希望——上心仪的大学,与“复读”之败北同时并存,“复读”也注定是喜忧参半的两难之选。
关于复读,有人套用《北京人在纽约》一句台词,“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复读,她可以走进梦想中的清华、北大。如果你恨她就送她去复读,她可能比上一次摔得还要惨。复读班带走了我的青春和朋友。”
还有人中肯指出:在终生学习、教育的时代,大学在一定层面上虽有起跑线的影子,但决不是学习的终点。
看来,对待“复读”,特别是“高分复读”,当三思而后行。 (周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