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首次
实行网上评卷
2007年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将于7月份举行,今年中考有一大改革———首次实行网上评卷,为什么要实行网上评卷、网上评卷有何特点?就考生及家长关注这一问题,记者昨日走访了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
网上评卷如何评分
网上评卷是一种新的阅卷方式,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扫描技术为依托,以控制主观题评卷误差,实现考试公平性原则为最终目的,把多年来人工评卷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客观题由计算机程序控制对考生填涂的信息点自动判分,主观题由评卷教师在计算机网络上对考生答卷的电子图像评分,最后由计算机程序自动统计合成考生成绩。
网上评卷将试题与答卷部分分开印制,所有主客观题的作答区域都印制在答题卡上。考生答题时,客观题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主观题在答题卡的相应区域作答。评卷时用高速扫描仪或专业阅卷机快速扫描答题卡,同时用经过条形码识别后的考号建立索引。客观题部分计算机自动识别,对比标准答案给分;主观题部分按题目组合切割成一个个图片,以考号为索引,给每个考生建立一系列文件存入服务器。
评卷时主服务器根据指令随机将每个考生的答题图片自动分发到评阅相应题目的评卷老师的计算机上,评卷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当阅同一个考生同一答题的两个评卷教师所给的分数差小于规定误差值时,计算机自动取两人的平均分作为这道题的最终得分;当两个评卷教师所给的分数超出规定误差值时,主服务器自动将该考生的该题随机分发给第三个评卷教师,其评阅完毕后,主服务器再对这三个评卷教师的分数进行两两比对,如某两个评卷教师的分数差小于规定误差值,计算机自动求平均确定分数,如都大于规定误差值,主服务器则将该题的作答图片自动分发给评卷组长,评卷组长既可单独根据评分标准给分,也可查阅前三位评卷教师的评分结果,选择一个合理的分数作为最终分数。
当所有考生的所有答题都评阅完毕后,计算机自动合成每个考生的分数。为了控制评卷教师评卷的稳定性,服务器会每隔一段时间随机抽取部分该评卷教师已评阅过的答题让评卷教师重阅,并进行分数对比。当分数超出规定误差值时,会通过评卷组长提醒该评卷教师注意评分质量,或将评卷教师所评阅的答题分发给别的评卷教师重阅。
网上评卷有六大优点
与传统的人工评卷相比,网上评卷具有六大优点。一是网上评卷将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科学的“多评制”,一卷二评、三评、甚至四评,有助于评卷教师更好地把握评分标准,提高评卷质量。二是网上评卷引入有效的误差控制机制,可以实时控制误差,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阅卷公平、公正、准确地控制目标。三是网上评卷改变了传统的考务管理方式,采取了试卷和答卷分离的方式和客观题、主观题统一答卷的形式,简化了答卷回收、存放、装订等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全过程采用计算机管理,减少了传统评卷方式的人工登分、核分、合分等诸多手工环节,提高了评卷工作的效率、准确性和保密性。五是及时有效地监控教师的评卷质量和评卷进度,直观地了解每一位评卷员、每一个评卷小组的阅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从而保证阅卷员掌握标准的一致性。六是考生的各种答题信息和评卷信息全部详细存储在计算机系统内,可以建立评卷教师档案,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分析,进一步提高命题、阅卷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考生应注意问题
网上评卷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对考生的答题卡进行扫描,答题卡填涂书写质量的好坏,对扫入计算机的图像清晰度有直接影响。为确保答题卡图像清晰,考生答题时应注意用笔要求,客观题填涂部分用标准的2B铅笔填涂,主观题作答使用0.5毫米以上黑色墨水签字笔。有作图题时,可先用铅笔绘出,经确认后再用0.5毫米以上的黑色笔描清楚。除规定的2B铅笔可用于客观题涂卡外,不得使用铅笔、红色字迹的笔书写答题。答题前,考生须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本人的相关信息,如姓名、毕业学校、区县、考试座位号。考生应保持条形码的整洁和完整,不要在条形码上面和周围写画;答卷要清晰、简洁,并书写在规定的答题区域内。□记者陈玉珍
考试大纲:变化细微,重在三方面
市教科所张白翎老师在解读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时认为:与去年相比,200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仅有细微的变化,即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高考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进一步接轨,更符合当前初等教育实际情况,适合中学实际和现代中学生的实际水平。
张白翎老师称,数学考纲细微变化主要有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考试要求三个方面。在知识要求中,增加了知识相关背景的认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应了解知识的背景,如导数概念的某些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平滑曲线的切线等),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在能力要求中,增加了根据问题的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要求学生能从问题的目标出发,选择捷径,提高运算技能,对学生数学思维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在考试要求中,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的要求,由掌握变为理解,是出于对当前课标教材的考虑,专家们对三角函数的定义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而对“平面”的性质的要求,由掌握变为理解,更切合学生实际。
复习建议:关键把握七大板块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张白翎老师建议在复习数学时,要研究考纲,分析考题,推敲评价。无论复习哪部分内容,都应该认真地分析、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情况,明确方向,提高效率。如细心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对二项式定理的考查主要考了通项公式的应用及求系数和的方法,而且一般是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的,对三角试题一般不再考单独的三角恒等式证明题等。要切实重视“三基”,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行梳理,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对基础题的系统训练和规范训练,准确理解每一个概念,熟练掌握各种典型问题的通性、通法,逐步形成和扩充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熟练化的有机体系,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相关信息,与题目的要求构成最佳组合信息,寻求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数学复习应把握哪些重点?对此,张白翎老师指出,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已转移到:函数与导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空间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直线与圆锥曲线、概率与统计七大板块内容。要注意突出这些重点内容的复习,进行专题复习与训练,不但要熟悉这些知识点,更要研究这些板块的常考点,加强各数学板块知识的综合。要加强必要的针对性专题的复习,如最值问题,开放性、探索性问题,应用问题,阅读理解问题等,最值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多,题型丰富,而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较强的抽象、判断、运算能力。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应用问题则是每年必考而且考查力度呈上升趋势的题型,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阅读理解和类比推广问题重在知识形成过程,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应当引起重视。历年高考中“开放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是拉开档次的题型,要合理地加强这一方面问题的训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数学信息进行比较、联想、分析、抽象、概括、综合和归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已有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专家指导考生做好迎考准备
编者按 高考进入总复习阶段,今年的高考考纲也于日前“出炉”。本报特别策划了专题,邀请市教科所老师为考生解读考纲,帮助考生备考。上期教育版(3月6日8版)为考生解读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四科考纲,深受读者欢迎。本期将继续分析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物理这几门学科——
本组文字:记者 陈玉珍
政治
考试大纲:保持稳定性
市教科所吴世编老师和南安市宝莲中学林跃明老师在解读高考政治考试大纲时称:与2006年的考纲比较,今年政治考试范围仅有第四部分的“年度间国内外时事”改为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除此之外,未作改动,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考纲的稳定意味着今年高考不会有大的变动。
复习建议: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吴世编老师和林跃明老师分析近几年的政治试题时认为,政治命题趋势是更加注重对学科内知识,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不回避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命题方式由过去以隐性介入为主转变为隐性介入与显性介入相结合,甚至直接以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根据这一命题趋势,在备考中,要研读考纲,明确考点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对考纲中的考试范围和基本题型,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体会把握。要立足教材,认真梳理知识,严格按照考纲,坚持全面覆盖原则,不留知识“死角”,小步推进,步步为营,夯实学科基础知识。要构建知识网络,重视网络化复习,注重学科内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联系和综合。要强化训练,精选试题,结合近几年来的试题,进行思维过程的训练,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掌握答题规律、技巧,提高应试能力。要关注课改,创新教法,整合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与实践能力。
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显著特点是“迎着热点上”,以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为背景,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