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吴传君
出生年月:1988.4
家庭住址:建瓯县川石乡后山村
就读学校:建瓯一中
N本报记者 陈燕燕 张伟 李帅 包华 实习生 陈蓉 吴日燕
在海都助学博客(http://hd-sun.blog.sohu.com),很多受资助的学子满怀感恩的心情,记载了他们和资助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昨日,来自福鼎的孙伟秋就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孙伟秋去年被天津财经大学录取,可他们家凑不出学费。幸运的是,李小姐和林先生通过本报“一对一捐助”活动,捐了6名宁德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伟秋就是其中之一。
当初,选择天津这所大学,是听说这座城市消费不高。而现在,每个月200多元的开销证实我的选择是对的。尽管每天啃馒头、咽咸菜,但一捧着书本,我的心就是快乐的。
李姐很忙,但她总记得每个月给我寄500元生活费,我没舍得花光,悄悄地存下来买书。来大学的第一周,我把李姐给我交学费的5000元,悄悄地扣了下来,向学校申请助学金,我琢磨着,要是能拿到助学金,那5000元可以让出去,也许能帮上另一个和我一样困难的同学。可惜我的申请失败了。
去年暑假,李姐帮我在福鼎的酒店找了份差,每天打扫、整理,总有干不完的活,那种无助,比在烈日下陪父亲采茶更累人。李姐给我发来短信,鼓励我咬紧牙,多锻炼自己。高兴的是,我撑下去了。
一个多月前,卧病在床的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挑砖太累,咳血了。我很担心,一心想回家。李姐打来电话,劝我安心念书,不要操心家事。我发了狠,泡进图书馆,前不久的考试,一举拿下全班第三,而父亲的身体也渐渐好了。
今年春节,李姐把去年资助的6名贫困生聚到了福州,饭桌上,她拉着我们的手,动情地说,“姐姐以前没机会多念书,你们赶上了好时候,要珍惜。”她还说,这是林大哥第一次助学,以后还会帮助更多想念书的人,将来林大哥还想在福州盖一座酒楼,把帮助过的大学生聚到这里工作,这将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家庭队伍会越来越壮大。那一刻,我的眼眶湿了。
一年来,我只见过李姐两次面;而在云南做房产买卖的林大哥,我至今没见过。可在我心中,他们早就是我的亲人了。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也许我已和大姐一样,早早地嫁人,成为一个小妈妈,每天在单调的劳作中消磨时光。
一年来,我始终憋着一口气,要在3年内学完所有课程,到遥远的西部支教,我要告诉那里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此刻,我期盼着早日毕业,给西部的孩子带去阳光和希望。
每天叠千纸鹤盼爸爸康复
一听说记者是从福州来的,吴传君马上就问:“你们知道福州市第二医院在哪里吗?”她的爸爸因患急性肺病正在那里住院。
灾难是从去年6月那一场大水开始的。前两年,吴传君的父母是勤快人,家里种了几亩水田,日子过得还可以。吴传君和弟弟相继考上建瓯一中,考大学应该没啥问题,村里的人都说,吴传君的父母真是好福气,山里人家也能飞出凤凰。
可是,去年6月,吴传君亲眼看到大水漫过了自家的田地,洪水退后,田地里剩下的全是淤泥、石头、沙砾。去年,他们家的田绝收了。
没了收入,吴传君的父母进了一家竹制品厂上班,为了给儿女多寄些钱,爸爸没日没夜地干活。今年5月1日,他终于积劳成疾,患急性肺病,病倒了,被送到福州做手术。
爸爸躺在病榻上,自己又临近高考,双重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一个小女孩的心头。现在,她没有路费去福州看爸爸,也没法给爸爸买水果。想到这,眼泪就掉了下来,每当这时,她就拿出纸叠千纸鹤和幸运星,心里一遍遍地祈祷着爸爸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