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高考30年轨迹历史回顾
来源:台海网 2007-5-30 8:38:04 【字体:小 大】

1977年的冬天,570万年龄参差不齐的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对许多人来说,命运在这里发生转折。那个冬天,刻骨铭心。

  有人把1977年恢复高考,说成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3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头看去,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恢复高考凸显的作用,正在被人们不断地发掘。

  一场考试,是多少个梦想的起点?一场考试,其中有多少泪水,或欢娱,或悲伤?

  一场考试,其中有多少说不尽的故事,一场考试,又给了这个社会多少力量……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今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厦门,用几个关键词的形式,试图给高考30年描出一道醒目而耐人寻味的轨迹。

关键词:考点

厦门考点从5个到17个


  现年84岁老人上官世文,曾于1977年厦门恢复高考时负责高考工作,曾担任过厦门市高招办主任。

  他回忆说,1977年恢复高考时,当时厦门设的考点应该是5个,其中岛内有一中、八中、二中三个点,岛外有两个(集美、同安各一个)。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2000年,厦门市设了8个高考考点,4900多名考生;2002年,全市参加高考的考生突破一万人 (其中参加普通高考的9354人,其余883人报名参加高职考试);2006年,高考报名考生13271人,比2005年增加了398人,增幅3.1%。

  最新的数据是,2007年,厦门市共设17个高考考点,625个考场,全市报名人数共有15131人,比2006年增加1860人,增幅14%。

关键词:考生

年龄最大相差十几岁

  今年刚退休不久的谭南周老师 (原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1977年时是当时厦门三中(现为华侨中学)的政治老师。

  给他印象很深的是,刚恢复高考时,厦门参加高考的考生年龄、水平参差不齐。既有老三届和历年累积下来的学生,还有当年的应届生,年龄最大相差十几岁,而且水平差别也大。当时,老三届学生普遍基础比较扎实,而70年代学生的基础就相对差了,文化结构也不一样。

  谭南周说,当时70年代的学生,恢复高考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当中就出现许多出色的人才,像他教过的侨中1974届、1975届的学生郑兰荪、田中群都是参加高考,后来成为院士。

 

当年的考生心态非常平和

  陈建成老师是厦门六中的老教师,从1971年开始,一直在该校高中部教书,直到退休。

  1977年,由于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十多年的考生积压在一起报名参加高考,大家的热情很高。但相比1977年,1978年、1979年乃至之后几年的应届生,他们参加高考的心态则非常平和,一点没有现在 “万人挤独木桥”的紧张气氛。

  陈老师说,当时有些同学在报名时开玩笑说:“报名费只有5毛钱,考考看。”大家的心态并不是非考不可,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百业待兴,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没考上的、没考的都能找到一份不错的职业。

关键词:考场

考完一场都做“广播点评”


  厦门六中有设考场是1980年以后的事情了。陈老师记得,第一次在六中设考场时,他负责考场的宣传工作,考生进考场之前,在广播里宣读考场规则、注意事项,并说一些鼓励考生的话语。

  与现在相对刻板的广播宣传有所不同的是,当时高考每考完一场,陈老师总会在广播里做一番点评。“今天的第一场考试,题目不难,大部分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陈老师已记不清当时具体说了一些什么,但多是一些鼓励的话语,不涉及具体考题的答案。

  广播除了宣传考场纪律外,还宣传在考场内外发生的好人好事。总之,当时的高考考场,广播无疑是校园上空最活跃的一分子。

关键词:场外

老师下厨为学生做饭菜


  为了让学生吃得清淡点,陈老师记得,当时高中部的很多老师亲自下厨房,为学生做饭。比如说绿豆粥等一些可口的饭菜,高度注意学生的安全和卫生。

  “当时老师为考生服务的热情很高。当时考试考3天,考生中午都在学校吃饭,只交一些象征性的午餐费。”陈老师说,相对现在商业性质很浓的高考套餐、高考房等,当时老师下厨做饭,纯粹是出于一种服务学生的责任感。

  相对现在高考考场外家长挤成一团的现象,陈老师说,上世纪80年代,没有一个学生是由家长送来的,考场外也看不到一个家长的身影。而到了90年代,才逐渐开始有家长送考生来考试的情形。

关键词:监考

老师考场为学生扇扇子


  当时高考,一个考场两个监考老师。与现在监考老师一般板着面孔相比,当时的监考老师显得“和蔼可亲”。

  陈老师记得,上世纪80年代,考场里没有电风扇,每个教室放有两三个脸盆,里头放着冰块。由于天气热,监考老师看到考生流汗,还会走到跟前为他们扇扇子,端水,拧毛巾。整个过程没有跟考生做任何言语上的交流,但周到的服务总让考生铭记在心里。

“作弊”就是小偷行为

  由于当时大家应考的心态很平和,陈老师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场作弊的现象极少,老师帮学生作弊的现象更是不可想象。印象中,陈老师还从没发现一例高考作弊现象。

  “当时社会上很讨厌一种人,那就是小偷。而作弊就是小偷行为,作弊的人就是小偷。”陈老师说,作弊的人一旦被抓住,自己也很害羞,因为他就像是偷东西被抓住一样,要遭受整个舆论的谴责。

  虽然作弊现象极少,但当时各个考场在考场纪律宣传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除了广播宣传外,每个教室都有张贴考场纪律。

关键词:评卷

写首诗表达改卷心情

  除了监考,陈老师还参加过高考的评卷,一次是在集美,另一次在福州。“当时的语文试卷,主观题很多,判断选择很少,虽然题量少,但每道题都要写很多,老师评卷都得动笔。”陈老师说,当时评卷,不像现在有答题卡,速度比较快。

  拿语文评卷来说,整张考卷分语文知识和作文两个大组,然后每个大组再细分成几个小组,每份卷子两个老师改两个老师签名,保证改卷的客观公正。

  陈老师说,由于当时的考试主观题比较多,评卷的老师一般挑选业务比较过关的老师,评卷老师的水平都很高。对一份卷子,碰到有歧义的打分,两个评卷老师都会反复商量,对学生很负责。

  谭南周老师当时也被抽调去参加1977年高考评卷,而且连续四五年都被抽去。他参加1977年高考评卷时,还写了一首诗表达当时的心情:“奉召阅卷浔江边,万马千军选俊贤;十载乌云驱散后,莘莘学子见青天。”

  当时的考题,他认为还普遍存在注重记忆(甚至有的要死记硬背)的特点,比较注重考查基础。评卷老师改卷都十分认真,改卷的时间至少要一个星期。

高考30年关键词

●1977年 恢复高考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在寒冬举行。恢复高考是小平同志拍板决定的。●1999年 “3+X”

  广东省率先进行高考的“3+X”试点。“3”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是必考的;而“X”则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此后,“3+X”在中国全面铺开。

●1999年 高校扩招

  7年间,招生人数便由1998年的108万,达到2005年的530万人。

  厦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介绍,当时扩招并不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提出的,而是经济学家从拉动内需的角度提出的。当然,此次扩招也有考虑到一般人民群众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社会需求。

●2000年 自主命题

  上海率先打破了全国统一命题的传统,10多个省、市、自治区紧跟其后。

  刘海峰认为,分省命题是高考30年的显著变化之一,分省命题打破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体现了各个地区各省自己的特色。

●2003年“非典”高考/提前高考

  孩子们戴着口罩走进考场,而且是6月7-10日。在过去的26年里,高考一直在7月7日开始。

  同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2004年 诚信承诺书

  所有考生在考前都签署了《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自己将在高考中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

●2005年 高考移民

  关于海南考生李洋的事被炒得沸沸扬扬,背后则是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的不同。

●2006年 “裸考”

  很多学生——— 诸如少数民族、三好学生等——— 都能在高考中获得加分权,没有这些资格的学生只能“裸考”。
关键词:作文

从政治挂帅到强调创新

  高考作文题常常被人津津乐道,一直被认为是与时代的特点紧密相连。我们邀请了双十中学许鹄翔老师对恢复高考30年来的作文题进行点评。

  许鹄翔老师长期关注高考作文的演变与发展。他认为,1977年至今,高考作文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1977年恢复高考时,政治挂帅,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惯性思维主题,到了80年代转向务实,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到90年代后,强调创新思维成为新主流,一直延续到今天。

70年代 政治挂帅

考题点击


  1977年的题目 (北京)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则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副题是缩写《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1979年,改写《第二次考试》为 《陈伊玲的故事》,副题是根据寓言故事《捕鼠》写一篇短文。

专家点评

  许鹄翔老师认为,1977年,国家刚结束政治动乱不久,高考作文题目维持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惯性思维,把当时国家急于提倡的为国奉献、抢夺时间的主题体现出来了,同时新的特点也出来了,1979年的题目强调了道德观,回归到道德变化,从过去的政治口号到关注道德。

80年代 转向务实

考题点击


  1980年:读《画蛋》有感;1981年:读《毁树容易 种树难》;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副题有一分热,发一分光;1983年:看图 (漫画:《找水》)作文;1984年:供料作文,要求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1985年:以澄溪中学学生会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信,内容是关于中国的环境污染;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等等。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