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高考30年轨迹历史回顾
来源:台海网 2007-5-30 8:38:04 【字体:小 大】


专家点评

  许鹄翔老师认为,80年代作文题目开始转向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特征的一个反映。一个重要背景是,80年后参加高考的人没有太多经历社会变革的经验,当时的高考倡导的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毅力,像“读《画蛋》有感”、看图漫画《找水》等,都强调了毅力的重要,这其实是文以载道还在延续。而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信、“树木·森林·气候”则引导学生更关注人与社会的联系,环保问题等等,同时开始关注中学生自己的生活。主题从过去关注“大我”,逐渐开始关注“小我”。

  从80年代开始,高考作文开始逐渐鼓励学生写出有创见的作文,85年以后作文的一个广泛的命意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关注。这样的命意基本上是延续到了今天。

90年代 看重创新

考题点击


  1990年题之一 “玫瑰园里的花与刺”议论(500字);1991年,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对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进行选择,辩论或议论;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通过对四个图形符号的不同认识,谈你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等。

专家点评

  许鹄翔老师认为,作文题目的基本命意是延续了80年代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思想解放的特点更明显,更强调创新性思维,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从形式变化看,主要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三个变化。命题作文占据了70年代所有题目,80年代开始主要是材料作文,90年代后五年开始主要是话题作文。现在的作文人本的味道越来越浓。我个人比较欣赏的一个题目是2004年福建题 (以下列所列人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1)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霍金;2)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这个题体现了目前话题作文的全部优点,难度有层次,层次丰富,可以适应不同的学生。

关键词:状元

23年前的状元 现在是公证员


  1984年,高考分数揭晓,厦门双十中学两位学生同时夺得全省文、理科总分第一名,“双状元”都落在厦门,一时轰动了全省。

  这两位当年的“高考状元”,分别是文科学生李锦明、理科学生陈伟鸿。李锦明以文科550多分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陈伟鸿考上了上海交大。

  23年过去,记者寻访了当年的“高考文科状元”李锦明,他现在从事法律工作,是厦门的一位公证员。另一名理科状元陈伟鸿则已移居美国。

  原双十中学校长吴叔苑不无兴奋地说,1984年“双状元”出在双十中学,这在当时确实影响很大,记得当时省教育厅开会,厅长都在大会上说,两个第一名都出在同一所学校,这是空前的。

状元素描

从北大毕业后选择回厦门


  “高考可以说是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是新的起点吧,”李锦明对记者说,“高考是一种比较公正的选拔。”李锦明对20多年前的高考,至今记忆犹新。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李锦明看来,中学生面对的世界还比较单一,不像现在的信息社会,学生面对的诱惑比较多,他们那个时代,上大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出路,但是,这条出路不是唯一的。因为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厦门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他印象里,主要从双十、一中两所学校毕业。当时,许多普通中学的高考升学率甚至是 “剃光头”(没上一个),有的学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考上厦门本地的大专(像鹭江职大)。另一方面,当时就业的出路还有不少,包括招干、招工,不少学生高中毕业后,可以参加招干。

  李锦明笑着说,其实当年他考上大学的同学后来当官的并不多,而其他学校的不少参加招干的同学有的混得不错。80年代已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那时大家的选择开始变得更丰富了。1988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时,选择回到厦门参加工作,当时,已经不再完全是国家包分配,毕业生开始可以双向选择了,他记得当时市人事局已开始举行双向交流会了。

  比较现在和当年的高考,李锦明认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的高考压力也许不像现在这么大,学校之间的升学竞争也没有像现在这么激烈,因为录取率低,上大学对许多学生来说,也并不很现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考确实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大学成为像他那样的学生的新起点。

海峡导报记者 邱华明 沈晓丽/文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