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佘峥)在本报20日发表《2005年中招分析报告》后,厦大会计系副教授汪一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志愿填报和录取的新方法。
汪一凡认为,通过建立一个将供求配对的模型,可以减少高分扎堆的现象,并且,这种志愿填报和录取方法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完成。
汪一凡推荐的招考志愿填报和录取的方式如下。
首先,整理各中学的招生指标数;
其次,每一位考生可以按顺序填写他最想进的学校,如:1、厦门一中;2、双十中学 ;3、外国语学校; 4…,假设可以填报10所,最后还要说明在10所之外,表示是否服从调剂。
然后,整理每位考生的分数,除了中考实际分数外,有些照顾政策也可以加分计入,假设以综合分作为惟一决定择校优先权的因素。
有了这些数据,计算机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将考生分数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从分数最高的考生开始;
查找其第1志愿学校目前未用的招生指标;
若还有指标,该生即被录取,其第1志愿学校招生指标减1,转到下一位考生;
若已无指标,查找其第2志愿学校目前未用的招生指标;
若还有指标,该生即被录取,其第2志愿学校招生指标减1,转到下一位考生;
若已无指标,查找其第3志愿学校目前未用的招生指标;
以此类推,如果第10所志愿学校也未录取该考生,就登记起来,等待最后统一派位分配;
然后是下一位考生。
汪一凡认为,这个分配模型的好处是“落差小,风险也小”,处理到某一位考生时,当前还有指标的学校都摆在面前,最想考的学校招满了,第二所可能还有名额,不会一旦排错队连后悔都不让。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型不带学校排名的偏见,一中和双十未必永远在第一方阵,每位考生心目中有自己的排名和喜好,并且得到充分尊重。
当然,他也指出,这里还要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同分考生的情况。假设有100名同分考生,可以由计算机用随机数“掷骰子”,先从100人里决出一个幸运儿,再从余下的99人里决出第二个幸运儿……以尽可能确保公平。此外,还有配对完成后未录取的考生与未招满的学校之间的派位分配问题等,但都是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