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厦门一中名师点评08年福建高考试卷
来源:厦门网 2008-6-9 9:38:26 【字体:小 大】

【核心提示】



    高考昨日结束。本报第一时间邀请厦门一中高三各科备课组组长评点试卷。除了语文、数学和政治外,其他科都让老师们说“难度比去年大”,尤其是英语的完形填空,被评为“有史以来最难”。

 

    本报邀请一中名师评点高考试卷览    复习资料搬回家。

 



    妈妈笑着搂过女儿:宝贝,考试辛苦了。

    (本版摄影/苏媛)



   【语文】



    考题似曾相识

    回答时却心里没底

    评点老师:戴松宣(厦门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不少学生反映,这次语文考试题目容易让人犯糊涂——明明有看过,回答起来却又心里没底。

    例如经典理解部分,把《论语》和《孟子》放在一起比较,有点出人意料。分开来分析,学生们都会;哪怕拿其中一个和《庄子》比较,也没有问题。可同样是儒家的经典,要学生对二者的处事态度进行对比,学生们回答时就比较没有把握了。我觉得,这道题取材不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

    再如名言名句部分,也有几匹“黑马”。《师说》、《荷塘月色》固然是名篇,学生们都读过,但此次考核的句子算不算“名句”,却值得商榷——毕竟,文中更经典的句子多得是;对于考题中的这两句,不少学生只能记得个大概。

    总的来说,这次考题“稳中有变”、难度适中。与往年相比变化比较明显的有两处:一处是文学名著部分第10题,以往考的是“简述题”,这次考的却是内容理解,与考纲有些出入;一处是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和写作手法的把握,分值也由往年的6分增至8分,这明显是向明年的新课程标准靠拢——我们知道,明年现代文阅读可能改为对一篇文章的阅读鉴赏。

    我认为,这份试卷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今后,学生们要更加关注自己对文学、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能力。(本报记者 黄圣达)



    【作文】



    立意层次高

    才能拿高分


    评点老师:戴松宣(厦门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这次考的是“新材料作文”,这也是大势所趋。此类考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审题过程,尽量回避套题。

    当然,套题实际上是无可避免的——高考作文首先必须让所有的考生都有东西写、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这样才能体现公平;而要在30万考生中“求同不存异”,考题的选择空间就比较有限了。所以,这次的题目巧就巧在为套题多设置了一道障碍——你想套,就必须得先吃透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否则就无从下手。

    总的来说,这是一道可以“多角度分析、多层次理解”的试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目中提供的材料十分浅显,而写好的关键,就在于立意的层次。浅层次的分析,可能只写到个人的喜好不同;如果谈到对生活、生命的感悟,立意层次就高了。立意越高,文章内容就会越丰富、就越有可能拿高分。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一味地强调内心体悟,也可能会使文章变成泛泛之谈、空喊口号;因此我认为,从一些最具体的故事说起,再切入对生活、生命的感悟,文章才会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报记者 黄圣达)



    【英语】



    完形填空

    有史以来最难


    评点老师:杨君坦(厦门一中高三英语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这是近几年来高考英语最难的一份试卷,可以预计,全省平均分将一塌糊涂——往年平均82分、83分左右,今年也许只有70分出头。

    先说单项选择。以往这部分被视为“送分题”,只要基本语法过关问题就不大。这次的单项选择却设置了太多障碍,一些词干被拉得太长,给学生造成困扰。

    完形填空是有史以来高考英语中最难的一篇,很多学生用“不知所云”来形容答题时的感受。这道题拿来做阅读还OK、学生看得懂,可拿来做完形,我认为比大学四级考题还难,接近了六级的难度。作为老师,我们做这道题都得反复推敲;类似的题目,通常70%以上的学生都会答错。

    阅读理解选项不难,但文章词汇量太大了。以往题目难度还会循序递增,这回第一篇就给人一个下马威,一些单词学生从没接触过。

    在阅读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导致多数学生无法像平时一样,作文先打个草稿。所幸这次作文比较容易入手,类似的题目学生们都曾经做过。此外,听力、改错两部分也较为容易。

    总的来说,这份试卷与考试说明中提到的“稳步过渡”是非常冲突的,没有考虑到福建省中学生英语实际水平。这样的题目,除了极个别尖子生可能会脱颖而出,绝大多数平时成绩优秀的同学也都会觉得“骨头太多”。最终,有的学生明明读懂了全文,却偏偏没选对答案;有的学生啥都不懂,却纯粹靠瞎蒙蒙对了。这样,分数无法拉开档次,更无法真正反映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完全违背了我们教学的初衷。(本报记者 黄圣达)



    【政治】



    考题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评点老师:宋征(厦门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组长)



    今年政治题设问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试卷结构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比例分部相对稳定。政治考题也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内容大部分是今年的热点,包括粮食安全、宏观调控、中日关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极端天气等,长效热点还是民主政治建设。题面上学生都比较熟悉,问题设置也没有太多拐弯抹角的地方,只要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平时注意题型的总结,一般答起题来都会比较顺手。

    今年政治题型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往都有图表试题,但今年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没有。图表试题考查的是学生信息提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区分度。选择题也少了一些人文色彩,和往年相比漫画、诗词、古文等都少了一些,这些题型比较能考查文科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设置上,今年政治题非常突出理论联系现实,要求学生在记忆知识点的同时要注意对社会、生活上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例如选择题的24题、27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然后进行判断;主观题38题的第二问,要求举例论证观点,这在包括全国的文科综合试卷上都比较少见。

    今年组合题只有3题,相对往年而言比较少,扩大了考查面和覆盖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38题的第一个问题,需要综合应有宏观调控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知识来解答。计算题上,注重考查知识点间的联系。在历史唯物学上,今年考查的一个知识点是,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这是旧教材上有的,新的教材没有,有点超纲了,这个知识点学生很难想到。(本报记者 李晓平)



    【地理】



    题目新颖素材不足

    评点老师:钟有长(福建省中学地理骨干教师、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厦门一中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



    地理题型体现了稳与变的关系,和去年相比变化比较大。选择题上,地球运动考了4题,以往只有3题;第36题的地理综合题,以往会设置6个问题,今年只有3个;第39题的文科综合题,以往地理有3个问题,但今年只有2个问题。选择题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偏大,尤其是第7题到第9题,题型是2007年的克隆题,但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空间思维能力才能解答。

    素材上体现了“冷”与“热”的关系,复习期间老师普遍强调的热点话题,素材上都没有体现。考的“冷”素材,其实也是地理学科的长效热点。选择题第5题到第7题体现了创新性,图表比较新颖,以往都是经纬度合成一个图,这个题将经纬度分开,解题的要点是要将两个图合成。

    选择题第8题到第11题的图表,则要求学生将局部图表放在全局上思考,利用地理知识综合分析才能解答。第36题地理综合题,重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39题文科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题型的传承上主要体现在选择题第8题到第12题,是去年地球运动题的克隆,只是难度比去年大。今年是课改高考的最后一年,难度上应该要稳中过渡才好,但今年地理题难度偏大,尤其体现在选择题上,而且新颖的素材不足。

    (本报记者 李晓平)



    【历史】



    回归历史学科的本质

    评点老师:黄美华(厦门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



    今年历史题体现稳中有变的特点,和近三年来的题型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

    稳的方面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题目的呈现方式,依旧是以文字材料和图表的方式体现;第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一般,还是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材料解读的能力,就是提问设置上比较有技巧;第三,延续了2007年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回归历史学科的本质,要求学生研读史料,从材料中理解历史和准确判断;第四,继续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例如选择题第12题,考查学生对“阴、阳”的理解,与2007年考查学生对皇帝的谥号类似。

    今年对于历史题,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选择题强度大,除了第12题和第23题,从13题到22题,连续十题都是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有效信息来要求学生准确定位思考,以或长或短的材料来设题,有对材料的直接理解,也有以材料为载体间接思考的,思维量和信息量都比较大。今年也更加突出对概念的考查,例如选择题第14题,对洋务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判断;选择题第20题,考查学生1878年日本马车与“全盘西化”的区别。

    今年还出现了一个新题型,就是文字列表,和以往从材料中提取答题信息不同的是,今年要求从列表上提取信息,这在以往没有出现过。例如主观题第39题,提供“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然后进行设问,这题学生可能有点不习惯。从内容结构看,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相对单薄。

    总的说,今年历史题难度比较大,有的学生较难接受。

    (本报记者 李晓平)



    文综总结:三位备课组组长分析试卷后认为,今年的文综试卷(政治、地理、历史)总的来说体现了“稳中有变”的特点,但是难度是比去年大的。

    考生们也不用因此灰心丧气,理由很简单:你觉得难,别人也会觉得难。



    【理科数学】

 

    高等代数概念

    成“拦路虎”


    评点老师:苏龙 (厦门第一中学高三理科数学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前天刚一考完,许多考生就反映今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梯度较为合理,基础题多,容易入手,应该会考得不错。看完试卷,我觉得今年的数学题出得很平稳,难度不大。

    今年高考的试卷结构还是和以往一样:单选题12道,填空题4道,解答题6道。考查范围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函数与数列、导数、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等主干知识。试卷总体还是延续了福建省一贯的命题风格,继续保持稳定性。

    去年的理科数学试卷“压轴题”分布很广,但今年不同,试卷的前两部分选择题和填空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计算量不大,多数学生可以手到擒来,只有一道创新题比较棘手。“拦路虎”出在第16题,也就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本题考查的背景是高等代数最基本的概念——数域问题。命题者把大学阶段的基础题“搬”上高考试卷,检测考生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我省连续好几年的高考填空“压轴题”都涉及高等数学,这种属于考查范围之外的题让大部分学生无可奈何,去年,这种题型的平均得分仅为0.08分,今年的得分估计也不会很理想,很可能是整张试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题。

    (本报记者 沈彦彦 )



    【文科数学】



    题目比省质检容易

    评点老师:潘建华(厦门第一中学理科数学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今年文科数学试题题型结构与去年文科数学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出“平稳、平易、平静”的风格,去年到今年平稳过渡,难度差不多,应该是大部分考生能接受的,不少学生反映,今年高考数学题目要比省质检容易。

    选择、填空仍保持去年试卷的平易风格。从选择题、填空来看,前面的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题目由浅入深,梯度明显。第12题选择题虽然复杂点,但还是常规训练中接触过的,它属于数形结合函数,考查的是解析几何的内容,要求学生懂得利用图形特征来求解。而第16题,也就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属于创新题。不仅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要求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判断要到位。此外,这道题文字上也比较难读懂,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对文科生来说很可能比较难理解,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失分。

    后面的六道解答题模式很常规,考查内容主干知识地位突出,函数、三角、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数列等仍是支撑试题的骨架,这些题几乎都在预测内,连解析几何做“压轴”也在意料之中,估计对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本报记者 沈彦彦)



    【物理】



    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

    评点老师:黄垅水(厦门一中高三物理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通阅试卷之后,两道实验题成了黄老师论述的重点。)

    两道题里都是课本上有的实验,属于“旧”实验;但两道题中的实验又都以新面孔出现,算是“新”实验。总的来说,这都是新的旧实验,是从传统题目中改造而来的,既符合大纲要求,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较高。

    其中第一道题,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但实验工具由“纸带”换成了“连接体”。这个实验来自课本,源于基本实验,但采用了全新的实验装置——这等于给了一个新方向,需要考生自己开辟新路,才能走回原来的目的地。他说,这样的试题在往年的高考中从来不曾出现过,考生并不熟悉,做题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这道题的难度还不止于此:第二小题考了关于“误差分析”的内容,对考生提出的要求很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和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第二道实验题更有玄机。题目看起来是一道题,但其实考了“电表改装”和“测电动势”两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内容。一题接一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体而言,今年高考的物理题题意明确,陷阱不多。尤其是知识点的考查分布,更加倾向于作为物理学基础的力学——12道题中仅力学题就占去了6道,就连热学的1道题中也包含了偏向力学的计算。

    基础考得不少,然而考高分还是不容易。题目的整体难度与去年差不多,都需要花费一番工夫,在计算题上尤为明显。

    去年读题困难给考生带来障碍,今年虽然题意明确,考生很容易在读题后找到清晰的思路,迅速下手,但要计算出最后的结果,并不容易。这是在考查考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本报记者 邵凌丰)



    【化学】

 

    知识覆盖面大 但难度不大

    评点老师:苏赛娥(厦门一中高三化学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虽然题目的整体难度较去年略高,但苏老师却一直在惊叹选择题。她说,今年的选择题简单得有点出人意料。)

    选择题一共8道,可以说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大,但难度不大,考得很基本。只有最后一道选择题出现了“意外情况”——选项中出现了“铅离子”的身影。平时铅离子虽然也是大纲的考查范围,但平时在题目中的出现频率并不高,但由于题目的难度本身不大,所以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

    实验题在稳定中有创新,学生可能因为“M”这个元素,在这道题上卡壳。

    往年的实验题,给出的往往是具体的物质,但这次只给出了“MZ”这种化合物,并且题目只要求推断“Z”这种元素。但题目第三小题又要求,写出与化合物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第三小题的化学方程式并没有要求写出元素“M”具体是什么,可用字母M直接代替。但很多学生出于谨慎,或者惯性思维的缘故,可能会花时间在推断元素“M”上。

    “M”的推断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耗费的时间可能不会短,从而可能造成卡壳并影响后面的答题。

    今年的化学题还有一个变化,往年固定的元素周期表推断,今年换成了氧化还原的计算题。题型比较新,考了化学方程式和计算,综合考查了基础概念、理论和计算。出人意料的是,这道题还要求考生将整个计算的过程全都写下来,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需要写过程的计算题,已经有好几年高考试题没出现了——这道题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突然出现,对学生而言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除了这些变化,化学试题基本延续了往年的风格,注重能力考查,区分度较好,同时还体现了理论与生产实际、环境保护相结合。(本报记者 邵凌丰)



    【生物】

    小心陷阱 让图“说话”

    评点老师:林木春(厦门一中高三生物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时间紧迫,林老师只是快速通览了试卷。回过头来看答案的时候,他说自己都差点被题目“骗”了。)

    今年的高考生物题布下了“陷阱”。细心审题,从题目中提炼出关键字,再行作答,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忽略了关键词,意味着丢分。

    举两个选择题中的例子。选择题第一题,题目中的“实验组”就是关键词,如果错看为“实验”,那答题时就走错路了。第三题C选项中的“某些细菌”,如果考生忽略了“某些”这个词,那这道题就肯定得丢分。

    题目中有陷阱,考生审题就需要花时间,加大了阅读量。这次生物试题的思考量和阅读量是同比增加的,因为图像和示意图比往年增加了,这考的就是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往年的生物试题,往往会在选择题中出现2张图像,在后面的大题中一般没有图。但今年的生物试题,除了选择题,连大题中也出现了2张图,且是一张图像和一张示意图。图像需要考生的分析,示意图则需要考生能看懂,而前提都是考生能从图像中获取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让图来“说话”。

    除此之外,实验题和遗传题的难度比去年还略有降低。往年的难题往往就出现在这两道题之中,但今年却不是。而且实验题中,还没有了单独的实验设计,这大大减少了考生的书写量,让他们留出时间读题和思考。

    今年的生物试题与去年相比,在题型和题量上基本持平,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也没有考生不熟悉的生题,但知识点覆盖得很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果基础不扎实,得高分不容易。

    还有一点很关键,选择题第四题,和物理、化学一样,也是用数学来解决生物问题的一道题目,与数学的结合紧密。

    (本报记者 邵凌丰)



    理综总结:在分别分析了理综各科(物理、化学、生物)的试卷之后,三位备课组组长进行了交流,一致认为,今年的理科综合题比去年略难,尤其是物理和化学,在实验题和计算题上出了不少“新招”。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中的哪一科,今年的试题中,都体现出了与数学的联系,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种问题,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学生跨学科的应用能力。

    最后,三位老师同时说,题目虽然比去年略难,但考题很多都是考基础考主干,基础扎实,考高分才有希望。大了阅读量。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