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生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 |
|
来源:海峡导报 2008-9-19 9:10:12 【字体:小 大】 |
今年,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新生。在厦门各大高校的迎新过程中,人们会发现一种现象:“家长陪行团”的阵容越来越庞大,不禁让人感觉,家长成了主角,新生反成了配角!这些家长忙前顾后,帮孩子报名、整理宿舍,而孩子却静站一旁,看父母劳作。 帮孩子报完了名,该张罗的都张罗了,可有一小部分家长却迟迟不肯离开孩子回“老家”。在厦门高校附近的出租屋、小旅店里,可以见到这些家长的身影,他们怕初次出远门的孩子适应不了大学新生活,希望自己能多留下几天,帮孩子度过这段“断奶期”。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早晚有一天会离开父母,做父母的,是否该适时放手了?父母又该如何帮孩子度过这段“断奶期”?对于那些初次出远门,没有集体生活经历的新生,他们该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陪孩子开学,主要是图个放心 在厦大漳州校区外的小旅馆呆了4天后,前天早上,贾先生夫妇启程回山东老家。 今年,贾先生的小孩考上了厦大。13日一早,贾先生夫妇就陪着孩子,坐飞机从山东到厦大来报到。这是儿子第一次出远门,儿子在此之前从未有过集体生活的经历,帮孩子报完名后,贾先生很不放心,就和妻子在校外租了间旅馆,希望能多陪陪孩子。 “13日离16日正式开学还有3天,这3天,孩子肯定很无聊,反正我们也没什么事,就留下来陪陪孩子。”贾先生说,他并不担心孩子不适应厦门的气候或饮食,而是怕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适应不了集体生活。 “儿子有些娇气,再加上之前从未住宿过,趁这几天,帮孩子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添置一些生活的必备品。”在校外住旅馆的4天里,贾先生夫妇并没像其他家长一样,在厦门岛内玩一趟,而是一直陪着孩子,带孩子逛逛校园,熟悉校园内外的环境。 此外,他们的另一大任务就是帮孩子添置生活必备品,贾先生夫妇把能想到的能用得上的都给孩子备好了。“其实,多陪孩子几天,主要就是心里图个放心。现在看来,儿子基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新环境,我回家也比较放心了。”贾先生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留下陪孩子几天的家长很多,厦大漳州校区外的小旅馆都住满了,都是些路远,孩子又没有集体生活经历的家长。 虽然嘴上说 “放心”,可是离开厦门前,贾先生还是特地找了孩子的辅导员,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希望能与辅导员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一举一动。 父母多虑了,其实我们能适应 小孙目前是厦大的一名大二学生。去年的这个时候,父母也选择呆在厦门一周,一方面陪陪她,另一方面也顺便观光旅游。“因为刚好有年假,父母亲就决定多留几天。白天他们到厦门岛内玩玩,晚上就住在漳州校区外的一间旅馆里,顺便照应一下我。” 与小贾有所不同,小孙在高中时住宿过,因此父母并没有操太多心。“就算是没住宿过,就算是娇生惯养,其实父母也没必要留下来长时间陪孩子,毕竟每个人都有这段适应期。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都很强,很多时候是父母多虑了。”小孙告诉记者,这次迎新,她接的一名小师妹,可能是之前也没住宿过,父母亲有些担心,就留下来陪了她四五天,帮她置办一些生活用品。 “其实小师妹也劝父母早点回家,可父母就是不放心。”小孙认为那些留下来陪孩子的家长,多半都是自己不放心孩子,“父母亲越不放心孩子,留下的时间越长,孩子就越觉得难离开父母,今后的适应调整期反而更长。” 今年迎新,厦大大四学生小癑一直在迎新指挥部值班。“今年就碰到一名本科生来报到,送他的家长就有9人,真是‘浩浩荡荡’。”小癑说,她还碰到一名家长,自己身体不好,但仍坚持送孩子来学校,结果一到学校就发高烧,反而没照顾到孩子。这名家长本来想等孩子安顿好后,再留在厦门陪孩子一个月。 不过,小癑也发现,很多新生是自己一个人来。“前几天,北京正在开残奥会,很多北京的家长没送孩子来,都是孩子一个人来。家长不放心,给我们指挥部打电话询问情况。但我发现那些单独前来的孩子,都把事情料理得挺清楚的。” 陪一陪孩子,是家长一份心意 在厦大法语系大二学生小俞看来,父母留下来陪孩子几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小俞说,大多家长送孩子来报到,一般都只留一个晚上,帮孩子添置完基本的生活用品后就走了。不过也有些家长,他们舍不得孩子,想留下来多陪陪孩子。“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第一次长久的分别,多陪两天,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心理上都比较能适应。这是父母的一份心。” 去年,小俞的父母帮小俞报完名之后,也在厦门留了一周,带小俞到厦门岛内玩了一圈。“分别的那一刻是最痛苦的,不过之后就很快适应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小俞说,一般新生到一所新的学校,前一个月是最难熬的,一些学生因为不适应还哭过,不过慢慢的,他们都会融入新的环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陈振星是集美大学的一名学生辅导员,每年开学初的一段时间,他经常会接到家长的电话,大多是询长问短,关心孩子能否适应这里的生活。“选择留下陪孩子几天的家长每年都有,不过比较少,这些家长一般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他们往往是不放心孩子,留下三五天,等孩子的生活步入正常轨道后再走。” 陈振星说,现在很多的大一新生,适应能力比较差,家长难免会担心,多呆一两天是可以理解的。“孩子之前一心只忙高考,什么都不会,一到大学,很难调整过来。这不能怪孩子,也不能怪家长,只怪目前的这种教育体制,孩子都忙着念书去了。” 不过,在厦大嘉庚学院辅导员陈老师看来,家长不用太多虑,孩子的适应能力比大人想象的要强多了,方式也很多元化。很多学生一知道自己被录取以后,就直接登录该校的相关论坛,提前结识一些新同学新朋友。一到学校,他们很快就有新朋友,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并不存在不习惯的问题。 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 大一新生,该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作为他们的家长,该如何帮他们度过这段“断奶期”?一些过来人和高校辅导员将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 老生常谈 跟室友和睦相处很重要 小陈(厦门大学大四学生) 作为一名即将踏出大学校门的学姐,我给学弟学妹们说些切身的感受吧。 刚踏入大学校门,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往往既紧张又激动。我们会碰到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如洗衣服、打开水等,这些事没人会像父母那样无私地帮助你,我们必须学会独立,慢慢学会打点自己的生活。 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一个最小但也最重要的集体,跟室友和睦相处是非常必要的。在寝室,最重要的是学会忍让,切忌针锋相对,有理必争。当然,最好能认识几名学长学姐,许多生活上和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向他们请教,比如说哪里的生活用品比较便宜,哪门课程比较难需多加留意等等,相信学长学姐们是很乐意帮忙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认识些朋友,对你能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在大学里,最容易结识朋友和展示自己能力的地方就是社团了。在军训结束后,各大社团纷纷开始招兵买马,可以就自己的兴趣或能力选择社团,但切忌选太多,两个就差不多了,太多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要注意,别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投入到社团工作中,毕竟学生的本职工作还是学习。 最后,要适应一个新的世界,探熟学校周边的地形也是十分重要的。闲暇时,可以叫上室友一起逛校园,或一起出去逛街踩景点,不仅可以加深同学感情,还可以更快地熟悉周边的环境。 教师讲堂 家长要敢于放手信任孩子 胡长占(厦大海洋与环境学院辅导员) 对于新生来说,特别是那些没有住宿过的新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学阶段,学生们大多还是与家人交往;可到了大学,没有人会像在家里一样,时时迁就你,以你为中心。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时时惦记着自己是否吃亏了,总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处理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宿舍内的人际关系。宿舍是大学生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宿舍关系处理得不好,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一个宿舍内,舍友们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作息习惯的不同难免会起些小冲突。与舍友相处时,要抱着与人为善,多交流多沟通的原则,要有磨合的意识,否则往往相处不好。 尽快适应新生活,另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多跟学长、学姐联系,通过他们,你们可以知道校园内的一些生活设施,如校园周围都有哪些好吃的,哪里可以买东西。此外,对于新生来说,还要牢记学校服务部门的电话,比如保卫处、校医处、后勤处等,这样需要帮忙时就能及时寻求到帮助。 对于新生家长来说,孩子如果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可以让孩子近期内,拟一份近期生活的备忘录,把近期的活动安排一一列出来,这样比较有计划性。要引导孩子勤学好问,家长要敢于放手,充分信任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其实少了家长帮助,很多事情,孩子照样能做得很好。 以往军训期间,极个别的家长留下来帮孩子洗衣服、打饭,这些都没有必要。家长需要做的,应该是给孩子传输一些生活常识。比如,妈妈可以教孩子如何洗衣服,如何买东西不吃亏不上当。 孩子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成年个体,就是一个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家长应转变观念,让自己和孩子都意识到这一点,不要什么事都过问,都手把手教孩子,应把观念转变过来,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好。 学堂记者 沈晓丽/文 张向阳/图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