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昨日,厦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论坛上介绍了最近刚刚完成“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课题,它首先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其次,是厦大和教育部高教司联合开展的,为的是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全国的高校招生改革实践。厦大承担的这个课题研究历时4年,今年结题。引人注目的是,它提出了中国未来高考三个方案,不过,刘海峰一再强调这些方案都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等一定背景之下,并不是现阶段可以实现。
方案一:一次考试,自主录取。
这类似于现行的高考制度,但是,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
方案二:分类考试,多元录取。
即对不同高校可分层次分类别区别对待,例如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可采取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选拔办法;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可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校单独组织的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录取依据,部分高职院校也可采用申请入学制。
方案三:两次考试,统分结合。
有点类似现在的研究生采取的“初试+复试”的考试模式。在统考初步筛选的基础上,各高校再进行一次单独招考,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第一次考试安排在每年的6月上旬,采用能力水平测试。各高校可自主划定第一次考试的分数线,进入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安排8月上旬,由各高校自行命题,需到报考学校参加考试,两次考试成绩的比例可定出一定的范围。除考试成绩外,还可参考申请推荐材料和面试表现的综合评价以决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