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因时间仓促,以上分析错误在所难免,仅供参考。
未经同意,任何人请不要将该文转挂其他网页。谢谢!
2009年厦门市高三质检语文科情况分析
第1题: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为了引导高中生重视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丰富高中生的人文内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重点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汉字的规范书写。今年我省《考试说明》规定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13篇,范围非常具体。
从本次质量检查的情况看,有的考生虽然会背诵,但默写时常常写错字,因而不能得分。也可以说,本次名句名篇的质量检查,正好考到了学生的软勒,考中了要害,得分率肯定不高,需要引起我们高三老师和全体同学的高度重视。具体分析如下:
1.偏旁类推而误写的,如“蛇鳝”的“鳝”错写成“蟮”;
2.同音异形,理解错误而记忆不准确,如“雕栏玉砌应犹在”中,“雕”错写成“凋”,“犹”错写成“由”;“连峰”的“峰”错写成“逢”;
3.上下句背诵的混淆,如“亦先乎吾”的“亦”错写成“固”;
4.形近而错的,如“雕栏玉砌”“砌”错写成“彻”,“瞬”的右边写成“爵”;
5.阅读不细致,背诵不准确而误写的,如“可至”错写成“以至”,“前圣”错写成“前世”;
6.试题要求只做三小题,考生选做后答题书写对错位置而失分的,更让人惋惜;
7.此外,书写不工整、不规范而被扣分的现象也比较多。
复习备考时,不仅要注重引导背诵,还要强调准确“默写”,要求考生把句序写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确保在背诵默写范围明确的前提下,每一位考生多得分,尽可能得满分。
第2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
《考试说明》指出:“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求考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判定。这一小题得分率相对较高。
本题正确选项为B。“故”作为副词时,有“因此”“故意”的差别,根据具体语境判断,不难确定句中的“故”应该是“故意”,含假装的意味。
第3题:筛选文中的信息(3分)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筛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讽刺明代官场腐败的一组”。正确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第①句的理解,士人官吏“日夕”“候权者之门”,而不是候于公府、衙门,这就是官场腐败的特征之一。
本题正确选项为C。六个句子中,①②③④揭露了干谒者的奴颜婢膝,权者的贪婪虚伪,门者的狐假虎威,⑤⑥表明作者自己刚直不阿的志节。
第4题: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9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要求根据原文的语境准确理解句意和关键词的意思,准确把握句式特点,然后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1)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3分)
参考译文:从早到晚都有人骑着马到权贵门前恭候。
考生答题举例:
①从早到晚都有骑马的人在权贵的大门前等候召见。(3分)
②每天早晚都骑着马,到达官权贵家的门前去等候着。(2分)
③日夜兼程的赶路,就是为了等候在当权的人的家门口。(1分)
④每天傍晚鞭打着马,到有权势的大官的门前等候接见。(1分)
⑤早上太阳刚升起,客人就整理好马匹,等候在相公的门外。(0分)
⑥黄昏的时候鞭策马匹,前往候权者家里。(0分)
该句中,得分点为“日夕”“策”“权者”。考生答卷中,在这三个得分点失分的有不少,有的把“日夕”理解为“早上”或“傍晚”;有的把“策马”翻译成“赶着马儿”或“挥动马鞭”;“权者”二字因含义看不懂而译错的更多。另外,“侯”“候”不分的同学,在这一点也有错译的。
(2)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3分)
参考译文:你这位客人怎么这么勤快呢!难道相公会在这个时候见客吗?
考生答题举例:
①客人你怎么这么勤快呀?哪里有主人这时候出来见客人的呢?(3分)
②是什么客人这么勤劳呢,难道相公有在这个时候出来见客人的吗?(2分)
③哪来的客人来得这么勤快?哪有相公这个时候出去见客人的呢?(2分)
④你也太勤劳了吧!哪有我们主人在这个时候出来接待客人的道理啊?(1分)
⑤为什么客人这么勤劳呢?难道要我家相公现在出来见客人你吗?(1分)
⑥你为什么来得如此频繁呢?相公怎么可能现在出来见你呢?(0分)
该句中,得分点为“何”“勤”“岂……乎”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勤奋、勤劳、殷勤、辛勤”“频繁”
(3)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3分)
参考译文: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的话,该不会讨厌我的刻板固执吧?、
考生答题举例:
①长者您听到这样的话,或许不会厌烦我太迂腐吧。(3分)
②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或许不会嫌我迂阔吧。(2分)
③您听到这些,有没有讨厌他的行为十分腐败的想法呢?(1分)
④长者听到这些,怎能不厌恶这样的腐败呢?(1分)
⑤年长的人听说这件事,贪得无厌,这个人真迂腐。(0分)
⑥长者听到这席话,难道心理不感到厌烦吗?(0分)
(“长者”“得无……乎”“其”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本文为书信体,第三段说的是作者自己对待权贵的态度,考生没有读懂文本,因而“长者”“其”翻译错了。书信体带有对话的性质,文中的“长者”应该翻译成“您”;“其”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其实,句中“其”的用法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一句中就有学过。
综合三句答题情况,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句意把握不清,二是关键词语把握不准。因此,在文言语句翻译的复习备考和答题指导时,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两种意识”。
一是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二是要注意强化“语境意识、得分点意识”
1.语境意识:“语境意识”即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把握句意,准确翻译的意识。语言的应用和句意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以及关键语句语意的理解更是如此。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不定,光凭机械识记的意义和用法很难准确翻译,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分点意识:每一个关键词或词组、句式或修辞表达点都要赋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也就是说,在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翻译时不能忽视评卷时的分点得分。
第5题:诗歌鉴赏(6分)
问题分析:
一、读不懂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理解不了。
学生错误理解示例:
A.对一二句的理解:
1.描写了春天的晚上,垂柳、野草青翠;夜光下隐约可见花,在湖水的倒映下可清楚看到树。描写了一幅傍晚春景图。(无中生有,凭空添加意象)
2.描写了诗人在独自欣赏春阴、野草、幽花、一树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心中的萧瑟之情。
(只是照搬意象,没有描述;对景所暗示的主观感受理解错误)
B.对三四句的理解:
1.划着小船在古祠下是动景;在风雨中看潮起潮落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诗人不畏风雨阻挡,乐观、积极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动景、静景分析错误;感情把握错误)
2.诗人独自乘舟于古祠下,观赏春雨满川下的景色,动静结合,写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动景、静景分析正确但感情把握错误)
对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主要集中在“春阴”“低垂”和“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阴” 多解释为春天晚上、阴雨天、春天傍晚;“低垂”理解为绿草茵茵、春天垂柳;后者把“幽花”理解为“幽静的地方开着的花”,把“一树明”理解为或“树上开满了花”或“美丽的花,明亮的树”,把整句理解为或“花开了使树明亮”或“偶尔有幽幽的鲜花闪现,装点大树显得格外明亮”。(这样理解的学生很多,所以第一题在对对景的描述就出现严重偏差)
二、对动静手法在诗歌中的分析出现错误或偏差
学生错误理解示例:
1.划着小船在古祠下是动景;在风雨中看潮起潮落是静景,动静结合。(动静的内容理解错误。)
2.以夜晚小船独存、古祠的寂静来写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以静写动,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波涛汹涌、澎湃之感。(前者”静”是实景,但人生道路却是虚,这里的实虚与动静的理解混为一体,可见学生的思路是混乱的。)
3.“晚泊”描写了晚上江头的宁静,作者以此来衬托诗人心中的孤独思绪;“满川”借用风雨来形容诗人的落魄,形成动静结合的意境。(动静究竟体现在哪里,学生没有分析,这里的动静结合只是照搬试题而已。)
三、答非所问,缺乏问什么答什么的审题能力。
说明:本次考试这个问题体现得比较严重,应该引起广大老师的重视。
示例:
1.第一句诗中的“阴”与第二句中的“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着实有一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问描写了什么情景却答成炼字题)
2.作者孤身一人在傍晚泊舟于古祠,虽然无人做伴,但却依然自乐,在漫天的风雨中立于山头看潮起潮落,从中看出作者博大胸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权且不说主旨把握的错误,单是从答题角度来分析,要求从动静角度鉴赏却答成情景关系角度的鉴赏。)
3.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作者孤独一人泊舟于古祠下,和满川风雨共看潮生。(根本不看题!)
4.诗歌前2句描写了一片恬静的春景,而后2句写了一个人幽静地泊船到古祠,看那潮起潮落,一动一静的对比,使诗歌更具动韵之美,更好写出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不审题,不看题目要求;对动静的理解不当;生造词“动韵”何意思?)
四、表达不规范
表达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或表达笼统、套话连连或答案顺序组织不当。
1.春天一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只要有春、有草、有花,就能表达成“万物复苏”,如此标签帖法何时休?)
2.诗歌描写了“垂野”“草青青”“花”“树阴”的春景图,给人春意盎然的意境。(只点出一些关键词,表达含糊、笼统。)
3.以动写静,表达了作者面对万物变迁的淡然闲适。晚上孤舟停泊在古祠下,满川的风雨看潮起潮落。
4.语序调整为:晚上孤舟停泊在古祠下,满川的风雨看潮起潮落。以动写静,表达了作者面对万物变迁的淡然闲适。
(答案的组织应该也必须考虑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完整。)
教学建议:
1.要强调象读文言文一样读诗歌,即养成逐字逐句理解或翻译的读诗歌意识,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2.对术语的讲解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不要架空,否则套用公式、随意贴标签的作法难以改变。
示例:小船独自停泊在古祠下,江中波浪起伏,风雨中潮起潮落,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出了诗人的孤寂、失落。(这种术语的叠加只能说明学生机械套用公式而已。)
3.加强审题能力和答题规范的指导。
答非所问和表达不规范,两种错误都可以属于低级错误。通过2个月的训练,改变它,这就是我们整份试卷的增分点之一。
第6题,参考答案:B C。
第7题
1.第7题(1)题评分细则:①大败曹军(1分);②被迫投曹(1分);③徐母自杀(1分);④依恋故主,不设一谋(2分)。
(2)题评分细则:①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克洛德暗中跟踪(1分);②见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亲热,克洛德行凶(1分);③克洛德跳窗而逃,爱斯梅拉达吓得昏过去,成为替罪羊(3分)
2.考情分析
误区一:错字层出
名著阅读没有错别字扣分的规定,但如果错别字出现在关键点会导致因信息表达失误而被扣分。错字特别多的卷子还会影响老师的心理分。例如“徐庶”误写为“徐遮”“元庶”。
误区二:答卷马虎
①字迹潦草,让改卷老师如看天书。这种卷子,改卷老师因为看不懂,常常就不给分,或者给很少的分数。
②卷面脏乱、改动不统一。有的地方画横线,有的地方画个圈,有的地方又涂成黑块,让老师视觉无比疲劳。还有的考生是写一段画一段,改卷老师得到处找答案。这种卷子,得不了高分是肯定的,万一老师找不到关键点,没给分也是常有的事。
误区三:不能认真读取试题指令,问牛答马。
一方面因为粗心大意,审题不认真;另一方面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训练不到位。同一个内容的题目,问法不同,结果许多考生一看到相同的内容,就急急忙忙下笔,把平常做的原文抄下,却没看到,人家问的是另一个方向的问题。
例如,要求简述与“《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却投了曹操”相关的故事,有些考生把表述重点放在赤壁之战中有关徐庶的情节;要求简述“临河窗子的用处”一章的故事情节,有些考生把表述重点放在爱斯梅拉达害怕再次被捕,被甘果瓦和黑衣人骗上了船。
误区四:考场心理浮躁,解答选择题不认真读取选项信息。
3.应考策略
①帮助学生梳理名著中的主要情节、经典场景、以及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和典型语言,给学生提供相关典型试题,引导学生将名著阅读与考点对接,有针对性地阅读,从而凸现积淀文化和应对考试的双赢。
②可以将名著阅读与视频材料结合起来,但视频材料存在导演的再创作和改编,不能用视频材料的观看代替作品阅读。
③加强答题规范训练。注意叙述语言的条理性;抓住概括场景或人物的关键词,处理好详略;要注意标点符号和卷面。
第8题
第8题(2)评分细则:①正确理解“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1分);②揭示道理(2分)。(意思正确即可。)
1.考情分析
误区一:投机取巧,简述题机械照抄选择题的选项。
误区二:考场心理浮躁,解答选择题不认真读取选项信息。
误区三:缺少“踩分”意识,无视试题指令。背离文段大意,贴标签,说套话。
2.应考策略
①保持平稳的心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不要指望围题成功。文化经典阅读试题,本质上是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不是考查文化经典知识积累,有读过的未必会答题,没有读过的未必不会答题,关键还是在于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
②加强题型训练,提升应试技能。
第9题,参考答案: C、D。
部分同学错选A。
第10题.(2分)
参考答案:(1)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犹如经济领域的计划体制(1分);孤立于普遍实行的市场体制之外(1分)
主要失分类型:
态度轻忽、语焉不详: “‘孤岛’指独立于中国变革版图,不需要变革发展的竞技体育领域”——本答案的关键在于“不需要”。所代表的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文中提及的,可以理解为文章所针对的诸多意见之一。答卷者只要稍微注意答题就可以得分了。
脱离文本、自言其是:“‘孤岛’指的是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不是使体育有好的发展,不能与世界接轨,就象孤岛一样。”——本答案完全放弃语言环境,连题干中的“当代中国变革版图”都不顾及,完全是依赖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做答,严重脱离试卷文本。
答题随意、功亏一篑:“‘孤岛’指的是竞技体育孤立于中国变革之外。”——基本把握住了答题方向,却没有能够将孤立于中国变革之外的是指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改革说到位,造成无谓失分。也答到了,但是仍然没有能够明确 “孤岛”“孤”在哪里,在文中作者称之为孤岛的原因是相对整个体制改革而言的,已经能够组织较为合适的答案却没有认真作好。
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指的是我国的改革并不仅仅包括体育改革”——题干要求答的是“孤岛”的含义,考生只需将自己的答案和孤岛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孤岛’的含义指的是我国的改革并不仅仅包括体育改革”是没有逻辑的。
“孤独行使,与当代中国变革版图不接轨。”——本句的主语什么?版图如何和接轨搭配?主观题的答案是重表达的。
关键在“孤立”和“变革版图”的解读。
参考答案:(2)因为当前公众的金牌情结大规模释放,改革的成本已经下降(1分);制度的关注度正在上升,改革的呼声也更为急迫(1分)
主要失分类型:
角度误判、轻视文本:“改革时机成熟,中国早已握51金,公众金牌情结释放了;由于举国体制早已弊端重重效率低下。”——前半正确,后半没有能够直接回答作者认为“正其时”的理由,而是回答了体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该原因早已存在,并非“正其时”的理由。失误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好题意。
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成本大;投入与产出并不对称;举国体制弊端重重,效率低下,改革已经拖不起等不起。”——题干要求答的是“作者认为正其时”的理由,而非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需要改革的原因。
第11题.(3分)
参考答案:结束竞技体育的国有垄断(或:大幅缩小“举国体制”的范围);同时推进商业体育、振兴体育产业;政府把钱和饿力用到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的发展上;重启政府体育部门的智能转型。(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答对四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没有进行概括,照抄原文,字数明显超过80个字的应酌情扣分)
主要失分类型:
内容虽近、表达跑马:“应该使体育事业发展为公众体育,使中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开发体育竞争带动的商业利益,应用策略,推进商业体育,振兴体育产业。”——对照参考答案我们发现该同学答案已经涉及到文本相关信息范围,但在解答中没有能够完整作答,也忽略了题干要求分条作答的要求,实际上只笼统的回答了一部分内容。
概括不够、答题过细:“选市场弃计划;弃金牌之忧关注体制问题;理性地大幅缩小举国体制范围;结束竞技体育国有垄断局面;政府方面职能要正确;重启职能转型;对体育文化价值的重建设。”——本答案前六句基本上是两句说一条措施,虽然使用了77个字,但是仍然暴露出概括能力差。
第12—14题
一、整体答题情况分析。
1.答题规范程度不够。考生没有按试卷的要求,在答题卷上明确选作哪一类题目。导致阅卷时评卷老师要先看下面的答题,才判断答的是哪一类试题。为了规范今后的答题,本次评卷对于未写清楚是答哪一类试题的答题,一律不给分。
对于答题中有若干答题要点的,考生没有分点表述。尤其是题目中已明确要求要分点概括的,也没有分点概括。
2.对文本的阅读停留在表层,对文章的脉络、主旨把握不准确。选择题的误答多与此有关,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3题也与此有关。
3.审题不够认真,没有完整理解题意。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3题问的是开头描写“白马秋风图”的作用,有的只从形式的角度答题,有的将下文写江南杏花春雨的内容也作为答案,有的则谈这幅图与主题的关系。又如: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14题,有的没有针对题目的要求探究,有的误读题目,将“福建土楼”与“城堡”在表面意义上等同起来,而不理解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
4.对于常见题型,缺少基本的答题思路。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3题,作用类的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作答,然后再考虑每个角度有几个要点。没有这种基本思路,可是有的考生或只从内容来答,或只从形式来答;甚至眉毛胡子一把抓,答案五花八门,答题字数不少,实际得分不多。第14题的探究题更是如此。
5.仍有少部分考生书写潦草,影响了评卷老师正常分数的给予。
二、具体答题情况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情况分析。
第12题:
1.对文本的阅读较为粗略,误将江南作为故土,因而未能发现C项是错误项。
2.对文章的表现手法不太了解,阅读停留于表层,导致未能发现E项是错误项,而误选其它项。
第13题:
1.没有掌握答题路径,缺少基本的答题思路,将容易得分的要点弄丢了。如:“白马秋风塞上”表现了阳刚之美,“杏花春雨江南”表现了阴柔之美;而本文目的是要更好地表现江南的诗意和浪漫。
2.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混乱,在答题中扎堆呈现。如:“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与“杏花春雨江南”形成对比,为后文打下铺垫,总领下文;同时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
3.本题如果将表现手法理解为反衬,也是合理的。如:“白马秋风塞上”属北方的阳刚豪情,它反衬出“杏花春雨江南”的柔美与忧伤。
第14题:
1.答题思路单一,将单一的要点当作全部答案。如:我不同意“杏花春雨江南”将成为一种遗憾。因为作者在文章末尾引用余光中先生的话与实际体会,表达了“杏花春雨江南”并没有消失。
2.泛泛而谈,不懂探究类题目答题的要求。如:丰富的物质的生活是我们陷入了物质的泥潭,美好的景观不再是追求,追求的是权利和金钱带来的满足。其实感受自然的诗意能给我们身心一种真正的满足。这种满足是传统文化的满足。
3.对题目理解不透彻,读不懂文章的结尾。如:同意。我是一个雨巷中长大的孩子。我依稀记得儿时的一幕幕。只凭政府的一纸公文,我们就必须服从命令一般,离开我们的家,
眼睁睁看着原来的雨巷变为一堆废墟,而那之后一栋二十楼层的怪物永远把它压在脚下。而我心中唯一的江南印象,现在却只能在我梦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情况分析。
第12题:
选择题错项的基本类型,没有判断出“福建土楼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杰出价值值得在国内推广”在本文中无此信息,结果误把C项当对项。
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充分,本文只是将“永定土楼”与“漳州土楼”分开表述土楼的组成,并不是要分析两者的本质区别,考生只看表面,所以没能看出D项是错误的。
第13题:
胡乱分点,没能踩到得分点。如:⑴安全防卫⑵通风采光⑶抗震防火⑷防潮保温⑸隔音隔热。
信息整合没有抓住要点。如:⑴福建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南迁福建境内,⑵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
第14题:
没有准确理解“独特的东方古城堡”的含义,答题时不知道抓住“古”、“城堡”、“独特”这三个要素,要点不全。如:⑴福建土楼符合建筑美学上“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原则,⑵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⑶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不理解题意,只是机械地将“土楼”与“城堡”划等号。如:福建土楼具有安全防卫,通风采光,抗震防火,防潮保温,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等种种功能,这与西方的城堡一样,所以,“福建土楼”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城堡”。
审题不清,错误地从“凝固的历史”和“独特的东方古城堡”两方面来答题。如:一方面土楼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且有类似于城堡的防御功能,故称为“独特的东方古城堡”;另一方面,土楼的形成与当时的战局有关,且形成了特殊的客家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与文化的交融,故称为“凝固的历史”。
三.抽样调查
抽样共100卷, 其中11人选做甲,88人选做乙,1人漏写选择甲(或乙);甲类均分6.72,乙类均分8.59。
第15题,(3分)
错误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1.厦门市写广告变为某个区或某个景点,如“美丽同安,魅力银城”;个别考生字数超标。
2.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如“琴城请您欣赏华美乐章”,“美丽的凤凰花等您观赏”,只有叙述描写,找不到修辞格,扣1分。
3.选取的对象不能体现厦门特色。如“绿草如茵的城市”,“文明温馨之城”,这样的特点适用于许多城市,并不是厦门的特色。第一句有用比喻修辞,可得2分,第二句无修辞只得1分。
4.张冠李戴。如“独特土楼群,温馨鼓浪屿”,土楼显然不是厦门的景点,此外还有把妈祖庙和清源山当成厦门景点的,这些都要扣1分。
5.内容大而不当。“千年古岛,美丽之城”,适用于任何城市,不给分。
6.不能很好使用对偶的修辞格。如“文明在厦门,美丽鼓浪屿”,“在厦门”和“鼓浪屿”不对;“寻访郑成功,闻佛南普陀”,“寻访”是动词,“闻佛”是动宾词组,不对。
7.比喻修辞使用不到位。如“发展厦门经济猛如虎”,这是贬义的比喻,不当。
满分(3分)卷示例:
海上升城市,市中镶湖泊
闻乐鼓浪屿,朝圣南普陀
朝听潮水声,夕闻琴岛音
登顶日光岩,揽月员当湖
观鸟白鹭洲,听琴鼓浪屿
海上花园,温馨厦门
城在海中,人在画中
白鹭纷飞的城市,温馨和谐的海湾
走遍天下,难忘厦门
朝与白鹭飞,夕伴大海眠
复习建议
1.修辞格的复习要作为一个专题予以加强;2、仿句、图文转化、一句话新闻、语段改错等传统的题型还是不能忽视。
第16题第1问
绝大部分考生都只笼统答同意或不同意,没有明确的评价内容。这一题普遍只得1分,没有区分度,等于废题了。失误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题干的表述不明确,即使是教师,也无法体会出题者的意图;考生的答题不规范,审题不细致,类似的体型接触太少。
第16题第2问
(一)评分说明
1.为原“参考答案”补充了几条理由。答案示例1的理由增补1条:
有限的资金应用在最重要的地方,建娱乐场所是对广大资助者的伤害。
示例2的理由增补3条:
A.适当的娱乐也是心理康复的有效手段,让灾区人民早日摆脱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
B.其实彭州回龙沟建CS基地也是当地整个旅游重整旗鼓的一个项目而已,本质上是一种生产自救。
C.如果就是因为它是娱乐项目,又建在废墟边上,就用道德这杆尺子量出结论——这是对灾区死难者的大不敬!那我倒要问一问这些道德的卫道士们了:是不是让整个灾区永远沦为一个遗址公园才是你们想要的?是不是要就此永远剥夺灾区和灾区人娱乐的权利?是不是这样的结局也是死难者所希望的?(回答时须概括,控制字数)
2.折中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能得满分:
观点:游戏基地可以建,但对于地震灾区来说,百废待兴,不应以游戏业为主。
理由:中国改革开发30年,经济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但追求物质享受,也要追求精神娱乐;但对于灾区刚发生地震受到巨大损失的地方来说,应以重建家园和恢复经济为主,不该把宝贵的资金用于游戏产业。
3.只有一条理由但阐述深刻的也能得满分。如:
A.(5分)在地震的废墟旁,面对这一摊瓦砾,我们应该心存感伤。在这一场的灾难中,太多无辜的人丧命,而在旁边玩真人CS,却是一种娱乐,与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像站在废墟旁大笑,是对死者也是对幸存者的一种不尊重。
B.(5分)对于死者就算再哀悼,他们也不会复活,而灾区的废墟上,我们应想着如何建设、如何重振灾区经济,真人CS的开放,可以吸引游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回升,这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
(二)错误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1.观点和材料不统一,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2.只讲真人CS的优缺点,没有联系灾区的具体内容,最多得2分。如“真人CS容易使青少年沉迷变坏,没有心思读书或工作”,“此项游戏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注意力”。
3.面面俱到,讲了很多点理由,但都没有展开,最多只得3分。
4.理由荒诞可笑或不知所云。如“此项运动可减少肥胖症”,“真人CS对小孩的心灵创伤恢复有帮助,对老年人则是个伤害。
复习建议:
这一题是新题型,复习时应做专向突破,在省质检前,应安排两周的时间。
发挥教师和备课组的力量,教师自己编制题目。
一些新题须让学生接触。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审题和答题规范。
第17题,作文(70分)
本次作文采用选作题的形式,让考生能拥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和发挥的空间。第一小题是一次尝试和探索,它有别于传统的命题类型和方式,试图引导考生多关注、反思时代和生活,大胆展示自我,为自己和同龄人书写一代人的心灵史和成长史。命题思路是受到外国一些高校选拔考试的作文题的启发,比如,2008年美国西北大学的作文题中,有一道是:“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对于我们的高中生来说,选作第一小题是需要些勇气和胆识的,从阅卷情况来看,这道题有利于那些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的考生的发挥,确实也涌现了一些好文章。我们认为,高考作文毕竟是中学生的思想成年礼,命题应该勇于承担这样的职责。
一、作文的立意举隅
第(1)小题:
为便于学生的发挥和阅卷的操作,将罗森堡的话分为两个部分两个角度:一是“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是“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
第一个角度立意参考:
1.你认为属于90后的标志是什么?
2.什么是属于90后的时尚?
3.90后将会找到什么样的历史位置?
4.90后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5.90后有什么样的追求?
6.什么才是90后最重要的东西?
7.一代人留给历史的内容是什么?90后将为社会、历史奉献什么?
8.从历史的角度看,90后与他们的前辈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
9.顾城的《一代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么,时代给了90后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又意味着什么?
第二个角度立意参考:
1.属于90后的时代有什么特点?时代赋予90后什么样的使命或重担?
2.90后的怎样看待自己的使命?
3.面对属于自己的使命,90后已经作了或将作哪些准备?
4.90后是垮掉的一代吗?
5.怎样完成自己的使命?
6.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些“在压力之下死于荒野”的前车之鉴,90后从中汲取了什么警示和教训?
7.什么是90后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8.时代、生活给90后哪些压力,怎样面对压力?
9.90后必须面对的变革有哪些?(可以从时代、传统、生活、家庭、学习、心理、品质等方面来谈。)怎样对待这些变革?
第(2)小题:
这道作文题属新材料作文,学生可以整体把握材料的意思来立意,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来立意。
参考的立意角度有:
1.人的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但因为拥有了某种美好的事物(思想、信仰、追求、思考、理想、幻想等等)而使得生命获得新的高度。
2.崇高的灵魂(或精神)可以使生命超越平凡、琐细的现实。
3.肉体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4.物质条件不能束缚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5.在精神的世界里,人类享有高贵的自由。
6.生活总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应该拥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
7.崇高的灵魂可以弥补生命的缺陷。
8.当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9.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创造广度和高度,所依靠的是思想(或信仰等)。
10.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应该善用自己的优势。
11.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12.人不能只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
13.成功者总是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而失败者恰恰相反。
14.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
15.命运是公平的,让你在失去什么的同时又得到些什么。
16.从鹰的角度看,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也可以批评物质至上的生活态度。
17.从鸵鸟的角度看,不能正确运用天赋(优势),天赋(优势)也可能丧失甚至转化为劣势。
既要脚踏大地,也要仰望苍穹。
18.从企鹅的角度看,还可以谈创造性地运用有利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这则寓言材料中的四种类型并不是并列关系,真正的寓意应该是落在最后一种即人类的“隐形的翅膀”,前三种类型是一个铺垫作用。但考虑到考生不同层次的思考水平和写作才能,因此,我们放低了审题门槛,考生只要从中任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构思都视为符合题意。
二、存在的问题
1.审题问题。
第一小题明确要求“请结合自己及同龄人的经历和感受”,而许多考生熟视无睹,习惯性地从故纸堆中刨食。
2.理解问题。
相当多的考生读不懂这两道作文题的含义,因此,这次考试未完篇的情况比上一次省质检考试严重。
3.立意的类型化
比如,选作第二小题的作文,角度、立意趋同,写“灵魂的飞翔”的居多,且多泛泛而谈,缺乏应有的深度。
另外,在文体选择上,多为论说文,鲜见优秀的记叙性文章。
4.构思的简单化
思维简单,多为演绎或印证式。最常见的就是大段的例子加上轻描淡写的议论。
5.结构的模式化
平面展开,排比式的结构最常见,这些文章,只在例子的量上做文章,而缺乏纵深的推进。
6.素材趋同化、老化
缺乏有个性、新颖的素材积累,老是折腾那几个古人(举苏东坡的最多)。
(语文评卷题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