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积累精神的养料
□俞发亮(厦门市教科院语文科主任)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书,这积累了人类无穷智慧和想象力的传承媒体,给予了人们众多情感的交集。而阅读,不仅能扩展现在的空间,还能给人们指明未来的方向。
如何看待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厦门市教科院语文科主任俞发亮老师认为,应该让“你今天读书了吗”这句话成为语文教师间最专业、最温馨的问候。教师应该勤读、能写、善教;而学生应该广读、深思、多写,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教师:勤读、能写、善教
勤读、能写,是善教的前提、基础和保证,是善教汩汩不尽的源泉。如果一个语文老师长年不读书、不动笔,他(她)的“教”,只能愈教愈乏味、愈枯竭,只能是老生常谈,隔靴搔痒。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这样告诫我们:“一个语文教师每年不读五六部书,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教师了。”
勤读、能写,即“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停地吸收知识,不断地训练语言;并且,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固守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
勤读、能写,这是语文教师应对新课程实验挑战的积极措施、有力行动,这也是二十一世纪中青年语文教师应有的素养和风采。
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壁读书,是最好的进修、深造;坐冷板凳,是对理想和心境的考验;耐住寂寞,是敬业与专一的体现。
“今天你读书了吗?”——— 让这句话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之间最专业、最温馨的问候!
目前厦门市语文教师中,或爱好散文、诗歌创作,或长于教育随笔,或热衷于教学研究,或时常有读书心得,或擅长写生活杂感,或喜欢旅行漫记……不少教师还出版了专著,呈现出一派乐于读书、勤于动笔的景象。
学生:广读、深思、多写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曾说,如果当一名语文教师,就教学生读书和写日记。
语文的学习其实并不玄乎。读书,即吸收、积累,这是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写作,即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活动来表达思想感情。语文学习,不外乎一方面认识作者怎样恰当地运用汉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另一方面提高自己得体地运用汉语言文字阐述见解、抒发感情、说明事物的能力,且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自然,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中,同学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与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打下精神的底子。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已成为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法宝。我们倡导广大中学生广读、深思、多写。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每人订阅一报一刊,同学之间交换阅读,交流心得,坚持写读书札记;每人每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60万字,课外练笔8000字以上。厦门市不少学校、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阅读量、写作量已大大超过这个要求。另外,许多中学各年级坚持编印“时文阅读”,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形式与途径。
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还很低,“书香校园”“书香城市”“书香社会”的形成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科的事,各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只是语文科不仅关注阅读对象的内容 (表达什么),而且更加侧重于认识和探究阅读对象的形式(怎样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
语文学习不像工业,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批量生产;语文学习像农业,要雨露滋润,须日积月累。倘若果农栽种果树之前下足了基肥,那么,来日果树必将茁壮成长,果实累累;如果一个人在中小学阶段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积累了丰厚的精神养料,那么,他便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薄发,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