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考生参加高考,能否被高等院校录取,在现行录取体制下,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为分数,二为志愿。分数是基础,反映的是考生的实力;志愿是手段,反映的是考生就读的倾向。没有一定的分数,志愿填得好,也不可能被名校录取;而有了分数,志愿填报不当,即使达到了你所想报考院校的分数线,也有可能落榜。因此填报志愿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绝对”容易误导
我们所说的分数(总分)是有三个概念:一为绝对分数,即考生各科目实际考分的总和;二为折算分数,如广东、海南实行的标准分,上海“大综合”和“+1”科目的分数都是经过换算后形成的分数;三是相对分数,相对分数有两个,一个是高校的录取线与当地同科类的最低控制线的差值,一个是考生的分数在全省的位置。
高考录取时,真正起作用的应是相对分数,而不是绝对分数。正应了一句话: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例如:某著名高校2001~2005年在J省的理科录取分数曲线图(图1)显示:该校录取绝对分数2004年最高,2003年最低。
而实际上,从该校录取分数线与一本线的差距(图2)看,2003年该校录取的相对分数为最高。结果与绝对分数截然相反。
如果考生单纯地从绝对分数分析,就会得出该大学2003年录取分数线较低的错误结论,从而会误导考生对该校录取线的评判。
把握“差值”的升降
先说说相对分数线,即高校的录取线与当地同科类的最低控制线的差值。2005年,浙江一位理科考生考了609分,想报考国内某名牌大学,但看了去年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为614分,而今年只考了609分,想必今年应该在610分以上才能报考,所以就放弃了。最后录取分数下来后,该校录取分数为595分。考生很是后悔,怎么今年会比去年的录取分数低呢?
该考生如果从相对分数线的角度去分析就会明白,学校录取的相对分数并没低。浙江去年理科本科一批控制线为574分,该校实际录取线与控制线的差值为40分;今年控制线为550分,差值为45分。尽管今年的绝对分数比去年下降了9分,但相对分数线比去年提高了5分。如果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以该校去年的相对分数为参照的话,再对照自己的成绩的相对分数=成绩-本科一批控制线)=59分,就知道自己报考该校把握是很大的。
洞察名次变化
某省A考生,2005年高考成绩635分,想报考南京某校,但发现该校去年录取线为640分,认为今年考分在640 分以上才有把握,转而改报其他院校,待各高校录取线公布后,也是后悔不已。而B考生,2005年高考总分为627分,比一本线高出67分,因而大胆地报考了该校,结果未能达线。原因是他没有考虑到去年的640分在该省排列为全省前3120名,今年的627分则为全省的3400多名。
为什么说名次是考生的重要参考呢?因为现在高校的招生计划相对稳定,前几年各大学的大扩大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逐渐趋于平衡。在这个时候,在高校招生计划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考生名次就很重要。有些中学老师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时,往往把以前与之处于同等名次考生的录取学校情况拿出来让考生参考,参考的对象范围大的到全省,范围小的就是整个学校。其中也就是这个道理。
绝对与相对
绝对分数是与高考试卷的难易度密切相关的。
试卷难,则考生的分数普遍会降低;试卷容易,则普遍的分数会提高。每年考生的分数会随着试卷难易度而起伏不定,有时会相差很大。与之相对应,各省的各批次控制线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如四川省2004年理科一本控制线为538分,而2005年则高达598分。变化如此之大,主要是试卷的难易度造成的。而相对分数则能较客观的反映出高校录取的层次。实际上,学生被高校录取,真正起作用的是相对分数。
随着全国估分与知分填报志愿的省份增多,分数与志愿的关系更加密切相关。因此对估分填报志愿的考生而言,除正确估出自己的考分外,还要详细了解所在班级和年级的估分情况,如能掌握其他中学的估分情况则更好。知分填报志愿的考生除知道自己的考分外,更要注重该分数在全省的位次。
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录取线(相对分数)是由招生计划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因此,考生和家长在选择高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每所院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取决于该校的知名度、专业的吸引力、相对应的行业的吸引力及前景、招生计划、收费标准等诸多因素。
(2)看一所院校的录取线,要多看几年,不要仅看一年。
(3)就各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高低的一般规律而言,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4)一所院校若计划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宣传工作又没有跟上,当年录取分数线可能会下降,反之,则会提高。
(5)个别行业性独特,招生人数较少,前几年分数又较高的,填报它会可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