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2010年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福州名师点评2010年福建高考试题卷
来源:2exam.com 2010-6-9 9:10:00 【字体:小 大】
福州名师点评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试题及试卷等

 

 

    政治
    
    难度稳中有升,反映乡土特色
    
    
    本省文化出了三道题“幸福感”出题水平高
    
     点评教师:郑其瑞福州三中办公室副主任、政治中级教师
     “稳中有提高”、“较多地反映了乡土特色”。这是郑老师对今年文科综合政治学科的试题的评价。
     稳中有提高,说的是难度。知识覆盖面比较广,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认知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意外之处在于选做题的第一部分,用选择题的方式来考,这是第一次。用选择的方式考出来,比起以往用问答题的形式考出来难度下降比较多。
     除此之外,还突出了几个特点,第一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第25题,就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当中,要充分理解文化对人是如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的。郑老师说,此次考试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深度依然延续了2009年高考的风格,考得比较细。比如说第35题,就考查了哲学中意识能动性中的一项,叫做自主选择性,这题考得很细,要求学生平时读书时细致深入。第二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比如选择题第28题,通过坐标系的一个展示考查学生对于几组概念之间的变化关系是不是有所了解,这就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第30题、第36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特别是第36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的大意是不是理解,同时又考查了选项的几个诗句、成语是不是理解它们的意思,懂得两者去对应,这个能力就要求得比较高了。
     第三就是更加注重对知识的运用,比如说主观题,必做题的第3题,着重考查学生如何运用书本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的问题(心目中的幸福是怎么理解的,提出一个合理建议),这个题考得就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从单纯的学知识到用知识的一个转变。
     郑老师所说的“反映乡土特色”,让考生感觉亲近。“这张卷子所用的材料大多是我们当前的社会热点,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充分体现我们省的实际特点,比如说25题就考了世博会的福建馆的茶文化表演,第26题考了福厦高铁,第31题考了惠安的服饰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包容性的特点。第二是体现了学生的生活,比如说选择题第35题,这个材料就是考学生的自卑心理怎么样调适的问题,这个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第三是主观题的材料避开了考试之前大多数人认为过热的题材,比如考世博、考两会、考低碳等等。最后一题出了‘幸福感’,‘剑走偏锋’却又‘合情合理’,从心中的幸福这个角度去切入设问,这个材料既与众不同,又反映社会热点,设计的巧妙,应该凸显了我们省政治学科命题的水平。”
    
   

 

    历史
    
    材料丰富,需要活学活用
    
    
    地方史只出了一道严复的
    
     点评教师:何健福州三中历史高级教师
     稳中求新求活是文科综合试卷中历史试题的特色,“活”体现在试题中给的材料上,不仅新颖而且丰富。这是何健老师的直观印象。
     “活体现在所提供的材料比较新,比较丰富,不但有表格,还有字画图片等等,有的材料虽然考生可能有接触过,但设问方面又会比较新颖。”何老师所说的新材料,又是基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上。
     “光是读懂材料还不够,还必须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第13题,考日文书法的题目就是比较典型的试题,虽然给的材料“平假名”是日本写法,但考的却是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怀素。“对哈日哈韩的90后一代,这样的试题显得很前卫、很新鲜。”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将新材料和知识结合起来。把获取信息与所学知识在解答上进行综合运用,获取信息是运用到一个能力,在分析原因上都要所学知识。不是单纯地从材料中获取答案,还必须依托基础知识作为答案的补充完整。
     何老师个人认为,历史的第20题考研究性学习,略微有些偏,考的是天文知识,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
     从地方特色上看,今年没有出现太多的地方史,“只出了一个,关于思想家严复的。”
    
   

 

    地理
    
    新知识、新材料、新背景比比皆是
    
    
    以后地理不靠“背”要结合时代和社会来“用”
    
     点评教师:车云福州三中地理高级教师
     车云老师给今年的文科综合卷的地理试题的评价是:首先,体现了前沿科学的特点,这是地理知识发展的未来;其次,学地理再也不是原来的看山看水的单一思维,今年的考题可以让学生一下感觉到,地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能够对孩子们的人生观、对社会的关注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的一门科学。
     为什么给出这么高的评价?车云老师说,体现在试卷中,比如说GIS的应用,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科学当中的应用,这个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再比如第一题、第二题考了一个石油化学基地的选择,在石油化学基地的选择时候,学生有一个知识背景:渤海湾附近本身的石油储量比较多,市场的工业基础也比较雄厚,所以选择是它。学生知道了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市场比较广阔,但资源不够丰富,于是这两题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来。另外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类的石头开采?核电站建设?旅游开发?还是港口建设?考生可以很容易地结合福建省这个海洋大省进行分析,从试卷给的图例看,也明显看出是在海边布局,这显然选择是“港口建设”。
     选择题第五题第六题,说的是城市区域竞争力的问题,城市区域竞争力有两个非常主要的要素———城市竞争力强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就是产品设计和自主品牌对市场的开拓和营销。按我们惯常的概念还有学生的知识背景,原来的我们的城市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型的,现在这个知识背景已经转移了,所以给出的材料题目就不一样,学生就很容易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跟时代紧密相扣,跟着时代一起进步,跟着时代一起拓展他学习的空间。
     “地球运动”的知识点考查往往是地理学科最难点,而这次的地球运动与“世博”结合起来,各国都来世博会参观,我们每个人都会考虑到时差问题,那么它就出了一道时间的换算问题。假设了一个p点,其实就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考的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的移动方向。
     与往年相比,这题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学生在文字当中要转化成图形,然后再分成时段,比如说4月30日到6月22日是一个时段,然后6月22日到秋分(9月23日)是一个时段,然后秋分到世博结束再分为一个时段,把时间分成三个时段,这样就很容易做出来。
     有人认为地理能靠“背”得高分,而车云老师在这份试卷中却看到了“用”的比例越来越大,“考的是‘用’,这是试卷最突出的亮点,比如大题的第37题,考的是中非的合作,我们和非洲的合作是非常密切的,其中是跟尼日利亚这个国家合作,这个国家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怎样推广高产的水稻,在推广当中遇到什么实际的困难。这样的试题非常好,我们学生会背水稻的种植业,但水稻的种植业在别国的应用当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能不能解决,这题就出得非常全面。”另外引入了很多考生不一定知道的名词,在3道选做题中较为明显,比如提到了“海洋锋”的概念,学生知道气候当中有冷暖气团的交汇,而“海洋锋”其实是冷暖流交汇形成渔产。这个概念是全新的,但是考生可以从旧的知识引申出新的概念,接受新知识、新材料、新背景,但可以应用地理的原理能够解决问题,这个对学生的知识架构是非常好的检验手段,它能够很灵敏地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架构。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