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古代的服装及其他》选段,完成14—18题(每题2分,共10分)
本来,贵族、官僚和平民都一样长着眼睛鼻子,一样黄脸皮、黑头发,一眼看去,如何能分出贵贱来? 区别的办法是用衣裳的质料、色彩、花饰来作为等级地位的标志; 是花饰,官服的前胸绣有动物图案,文官用鸟,武官用兽,又按品级分别规定哪一级用什么鸟什么兽,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这样,不用看面貌,一看衣裳的颜色和花饰就知道是什么地位的贵族、什么等级的官员了。当然,衬配着衣裳的还有帽子、靴子,例如皇帝的平天冠,皇后和贵族妇女的凤冠,官员的纱帽、朝靴,以及身上佩戴的紫金鱼袋或者帽上的翎毛。 坐车和轿子的装饰,抬轿的人数,房子的高度,间数的多少,用什么瓦之类,都有等级的区别。
14.请给文中的中心句画上直线。
15.段中划线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16.本段从“服饰”说到“交通工具”和“住房”,它是按 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17.依次填入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好 特别 此外 B.惟一 特别 此外
C.惟一 特别 最后 D.最好 还有 最后
18.对本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主要是介绍古代服装的知识。
B.主要是介绍古代人们的生活习俗。
C.统治阶级在服饰、交通工具、住房等方面作出种种规定,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
D.统治阶级在服饰、交通工具、住房等方面作出种种规定,是为了体现做官的威严。
(三)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完成19—23题(每题2分,共10分)
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②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③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9.①段中“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正史”一词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
20.②段中的“那”指代的是( )
A.这一类的人物。
B.他们不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C.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于全体中国人。
D.将“失掉自信力”的说法加给有的中国人。
21.②段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有自信力的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阅读书报的人,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22.选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
23.从古至今,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举不胜举。你能说出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并简介他的功绩吗?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一)阅读《劝学》选段,完成24—28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4.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籍吏民,封府军,而待将军 D.时时而间进
2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 B.客之美我者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距关,毋内诸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吾与徐公孰美
27.把“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8.本文的特色是运用一系列比喻来证明作者的主张。选段中运用比喻论证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_。(用原句作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分,共2分)
29.写出下列名句的下句。
(1)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舒婷《致橡树》)
四、作文(本大题40分)
30.题目:做事与做人。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在试卷中出现真实校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1.C(A项“悭”读为“qiān”;B项“游说”为“shuì”,“酗”为“xù”;D项“犷”为
“guǎng”)
2.D(A项中“敝”应为“弊”;B项中“盲”应为“肓”,“壁”应为“碧”;C项中“接”应为“截”)
3.B “天马行空”指天神之马来往疾行于空中,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亦形容文笔超逸流畅。(A项“巧夺天工”指人工制作精巧胜过天然;C项“漫不经心”有“随便”之意,宜改为“漠不关心”;D项“不堪设想”指事物的结果不能设想,会发展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4.B
5.A(B项不合逻辑,不可能“与往年一样”“过一百零六岁生日”;C项句式杂糅;D项搭配不当,“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可以“同一安排”,但是“应注意的问题”不可以)
6.C(A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删去一个;B项不能用问号;D项引号内的句号删去)
7.A
8.A(B项“先贤”用于已逝前人;C项中“责成”、D项中“指点”“不吝赐教”都混淆话语对象,不当)
9.B(A项应为纪传体通史;C项《茶馆》为老舍作品;D项《聊斋志异》为短篇小说)
10.B “明言直谏”方式错。
11. : ; 。
12.B
13.①从听觉上来写,如: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②从视觉上来写,如: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③从味觉上来写,如: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④从听觉上来写,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⑤从内心的感觉上来写,如: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任举三例即可)
14.如何能分出贵贱来?惟一区别的办法是用衣裳的质料、色彩、花饰来作为等级地位的标志。
15.举例子,或举例说明
16. 从主要到次要
17.B
18.A
19.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20.C
21.B
22.举例论证(例证法) 、比喻论证(喻证法)
23.埋头苦干的人如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如郑成功、林则徐;为民请命的人如海瑞;舍身求法的人如谭嗣同。事迹略。(其他古今中外人物均可,言之有理即行。)
24.B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A.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词,表修饰,可译为助词“地”;C.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D.连词,表顺承,可译为“才”)
25.D(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名词作状语)
26.D(A“有”通“又”,“暴”通“曝”,“輮”通“揉”;B“距”通“拒”,“内”通“纳”;C“具”通“俱”,“倍”通“背”)
27.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9.(1)一时多少豪杰。
(2)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3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