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羊城晚报报道,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考倒原作者林天宏。原作者调侃说:“这些出高考试题的想得真多!”9日晚9时许,林天宏在自己的微博爆料,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但自己不会做,估计这道15分的题目,自己能拿一半左右的分数。一时引起博友们疯狂转发。到10日晚7时,转发量已超80000次,评论14000多条。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理解题考倒原作者实属正常现象。我们就从考题说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①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更是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深厚的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4),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14.文章多次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简要分析。(4分)
15.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第13题
原作者答案:C、E
笔者答题:
有两个语文知识点,即概括与分析,是语文基本能力考点。概括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就是针对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所做的理解。
A是对内容的概括。几件事是做计划、成立学社、引入人才等,证明“第一人”非朱启钤莫属。概括是对的。
B是分析。从时间角度说明“第一人”,因为“第一人”与时间密切相关。分析是对的。
C是分析。“才能”体现在哪里?体现在组织筹划上,请来了人才。分析是对的。
D是分析。“以己之力”显然与事实不符。分析是错误的。
E是分析。文章没有直接说明“野外实地测绘”是朱启钤“带领”的,“野外实地测绘”的主语是“营造学社”。分析是错误。
因此答案应该是DE。
标准答案:DE
第14题
原作者:基本答对。
笔者答题:
语文知识点是“新闻材料的作用”,在本文中,一切材料的运用都应该围绕“奠基人”选择。多次提到梁思成在文中是指:第一次记者的答案是梁思成,说明人们之所以给出这个答案是因为梁思成的影响大,作者指出错误答案的社会原因;目的引出梁思成实际研究古建筑的时间晚于朱启钤。第二次提到梁思成是说明梁思成1925年才对古建筑感兴趣,作者指出背景资料,用时间确切说明。第三次指出梁思成1930年加入“营造学社”,这样就用1926年和1930年这两个具体时间说明他并非“第一人”。第四次提到是说明梁思成是朱启钤请来的人才之一,并列举了其他人才,体现了朱启钤的组织才能。
因此,文中多次提到梁思成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从时间角度和事实角度充分说明梁思成并非“第一人”,而做出贡献的“第一人”事实上是朱启钤。这样写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事实说话,也突出了“第一人”的贡献,有说服力,让人感到可信。
标准答案要点:间接写出不为人熟知,引出下文;间接写出朱启钤的贡献,照应题目;直接突出贡献。因此本文直接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做出的贡献。
第15题
原作者答题:两次写雨,只是随性。原作者答对一两点。说“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
笔者答题:第一次开头提到大雨,是实写修缮的场景,是新闻真实性的表现。而雨雾则有迷蒙感觉,具有客观地暗示历史真相不清的表达作用,从而引出下文的真实情况。第二次结尾提到大雨,从结构上看,明显照应开头,这使得结构完整。洗得干干净净还有暗示历史事实得以澄清,尤其是交代其故居现场,让人感慨真正的“第一人”被历史遗忘,让读者思考要尊重事实。
标准答案要点:1、引出朱启钤的计划;2、照应文题,引发读者联想和感慨;3、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深化了主题。
笔者是非现场答题,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就这样也是难以得高分的,如果和考生一样在现场答题,也一定答不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答题差异的现象呢?
首先,原作者的一段话很能说明原因:高中读书,通过强化训练,自然形成了一套体系、一个标准,在当时严格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我想,我也会这么(像标准答案一样)回答。离开这个体系十多年了,不熟悉这套体系,就不会作答了。
因此,训练很重要。就阅读理解而言,那些思维能力强,对文体知识和表达方式运用自如的考生一般答题准确度高,得分也就高。有不少考生比老师都答得准确也是常见的情况,这就是“运动员比教练做得好”的现象。
其次,作者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过程;读者阅读是根据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理解,一定会带上自己人生思想情感的烙印;两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根据不尽相同,不可能完全一样。一般来说,文章的客观性越强,理解差异也就越小;文章的主观性越强,理解偏差也就越大。也因此,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差异也往往最大,这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说的道理。鲁迅先生对此有过经典的解释:《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如此,由于理解者的“眼光”不同,目的不同,就阅读理解而言,有时候出现理解错误也在所难免。在历史上,汉代人用谶纬观歪解儒家经典,以至于王充写了一部《论衡》进行批判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口语交流中也常会出现听者理解偏差的现象,正如俗话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以至于说话者要纠正“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
总之,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对阅读题的理解出现差异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强求考生必须做到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只要考生答得“有道理”即可考虑适当给分,要点答得全的即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