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答典型:
⑴先用他人的观点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解释这个观点,并引申到阅读的意义,最后采用名人的事例证明自己。(0分)(回答太空泛)
⑵首先由他人的观点思考进而提出对阅读的看法。其次提出与自己观点所对立的观点。再次,应用名人的事例来论证自己最初所提出的观点正确性。(0分)(回答太空泛)
⑶作者先写名人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对阅读进行定义,再反对违背这定义的阅读,最后举例强调阅读的重要性。(0分)(回答太空泛)
⑷想要成为一个明白德性真谛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阅读只是为阅读而阅读,从做人的道理推出阅读方式,又从阅读方式提出没有阅读就有理由成为“坏人”。说明阅读的重要性。(0分)(不看原文回答,生造许多概念)
⑸开头用典引出观点,再拖出自己观点,使所说更有层次感和说服力,也使内容更丰富多彩,以名人为例,使之更有真实性、可行性,让所有的观点更具说服力。(0分)(名词堆砌)
⑹第三段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来让我们明白阅读的目的,而且运用了反面事例来说明阅读不应该有世俗的目的,那是一种没有灵魂的阅读,从而体现阅读的真谛。(1分)(只踩准一个点)
⑺作者首先明确观点,只有明白德性的真谛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由高尔基《在人间》中得到的启示更进一步论证过阅读重要。(1分)(只踩准一个点)
优秀答案举例:
⑴作者首先肯定古希腊哲人的观点并对观点进行补充;其次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是知也是行”;再次提倡应该做到“有灵魂的阅读”;最后引用高尔基阅读的事例,论证了“阅读可以成就人”的看法。
⑵开头肯定古希腊哲人的观点并对观点进行阐述;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不只是手段,它更是目的”;紧接着作者指出“阅读就是财富和幸福”的看法,以高尔基为例阐释“阅读可以成就人”
⑶作者先以古希腊哲人的观点引出阅读性质的讨论,说明阅读不只是手段更是目的。然后以高尔基为例,正面证明阅读能够成就自己,阐述阅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⑴加强教学思路引导,看懂每段写了什么,是否有段首概括性句子,文章是如何展开的。
⑵在一些内涵丰富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往往不止一个,或者说文章在论述主要观点的同时,还会有其他次要的观点,关键要抓住主要观点。
⑶做阅读主观题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上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
⑷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⑸找出与题干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增强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的思维判断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
依然还存在没有填涂选考文本的现象,在讲评时还是要加以强调。
第13题
正确率约60%。
考生字母没有写清楚,或在原字母中直接改,无法辨认。
据抽样统计,30份样卷中有10份选B项,王洛宾的作品影响虽然在文本中没有明说,但既然被“唱遍世界”,且收入“法国教材”,得出他的作品有国际影响力是可以的,这一题考查推断能力。
第14题
漏答典型:
⑴与其它湖泊相比,写出高原湖泊的另类美。冷艳悲壮一层写天池所处的恶劣环境,一层为王洛宾的人生下定义。(0分。没有答从哪些方面写天池,而是答怎样写天池,答非所问;漏答了第二问。)
⑵从气势格局给人的感受来写天池。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对王洛宾的经历进行烘托。(2分。漏答了“气象”,答“为写王洛宾的经历做铺垫”即可,答“烘托”、渲染这类的则要扣1分。)
误答典型:
⑴从描写天池的风景来侧面描写天池,用天池冷艳悲壮之美来引出下文关于王洛宾的身世,也暗喻王洛宾歌曲的韵味以及王洛宾的遭遇。(1分。是直接描写,不是侧面描写;是象征、铺垫,不是暗喻。)
⑵通过与平原湖泊的对比,写出天池的气势、格局和气象。写天池的冷艳、悲壮,是为了引出下文,说明王洛宾的经历就像天池一样。(2分,引出下文是误答,文本也没有信息“表明王洛宾的经历就像天池一样”。)
优秀答案举例:
⑴从气势、格局和气象的角度来描写天池;突出了天池恶劣环境给人心灵视觉上的震撼,并为下文介绍人物作了生动的铺垫。
⑵从天池居高临下的气、倚天揽山的格局、古木森森的气象等方面来写天池;写天池的冷艳悲壮也象征了王洛宾的命运和情怀,并起到扣题的作用。
这一题,答案略有改动,请老师们讲评时注意。第一问,全句照抄,没有分点作答,只得1分;第二问,答“为下文写王洛宾的传奇经历和高尚人格作铺垫”也可得2分,答“烘托”、“渲染”之类的得1分。
第15题
漏答典型:
1.不矛盾,“天池浪漫曲”暗指王洛宾的作品,通过天池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王洛宾及其作品的赞美,衬托作品的深远影响,同时表达了对王洛宾作品的欣赏。(4分,只扣住作品,漏答其它)
2.不矛盾,天池浪漫曲,天池天上的池塘,何等的浪漫和美好,而王洛宾的歌曲中包含了许多震惊世界的新疆歌曲,再加上他的创作出来的歌曲背景都令人们深受感染和启发,所以不矛盾。(4分,只涉及背景,没有顾及其他)
误答典型:
1.不矛盾。“天池浪漫曲”的作者就是王洛宾,最吸引读者的也是他的歌,一切的源头皆来自“天池浪漫曲”,所以,以“天池浪漫曲”为题就是写王洛宾,并不矛盾。(2分,“天池浪漫曲”的作者不是王洛宾,胡乱添加信息)
2.不矛盾。寂静的天池在王洛宾的歌曲中栩栩如生,是王洛宾的歌曲赋予了天池的浪漫,标题为“天池浪漫曲”,实质就是在描写王洛宾,所以不矛盾。(3分,文中并没有信息表明王洛宾的歌曲在歌颂天池)
优秀答案举例:
1.我认为不矛盾。(1)王洛宾本身是一名歌手,“曲”既点明了身份,与人物像呼应;(2)“浪漫”更是概括了王洛宾传奇的一生,而“天池”也呼应了他所在的新疆;(3)题目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喻指作者如天池般的人生,又使文章意味深远,耐人寻味。
2.不矛盾。天池浪漫曲点明了王洛宾作曲家的身份,表面写天池的壮美,实际上写他传奇的人生,使天池成为王洛宾的象征;同时,新疆是王洛宾的创作基地,利用其为背景,更具文学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
依然还存在没有填涂选考文本的现象,在讲评时还是要加以强调。
第13题
正确率约55%。
考生字母没有写清楚,或在原字母中直接改,无法辨认。
据抽样统计,30份样卷中有20份选D项,这里应该有出题不够严密的问题,倒数第二段的第一句“除了严谨和亲善,许多学生都知道,老萨最爱讲故事”是承上启下的句子,那么,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就应该是讲拉萨“严谨”的一面,所以,答D项是有道理的,但我们在改卷时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没有改动答案。
第14题
漏答典型:
⑴描写西姆斯起到烘托的作用,与萨金特形成对比,西姆斯“惊喜”,萨金特淡定,突出他的人格魅力。(2分。漏答了萨金特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
⑵文中通过写西姆斯的“惊喜”和在新闻发布会上规矩的回答,衬托出萨金特的“淡定”和平实、通俗的风格。(3分。漏答了幽默、低调。)
误答典型:
⑴写西姆斯时为了从侧面烘托萨金特异于常人,从侧面写出萨金特的幽默、可亲、严肃,形成对比突出萨金特。(1分。不是侧面描写,泛泛而谈,没有结合文本,关键字如“惊喜”、“淡定”没出来。)
⑵推动情节的发展,为萨金特以下说的话做铺垫;以西姆斯回答财政赤字问题的严肃和萨金特的幽默进行对比,烘托出萨金特的风趣。(2分,推动情节的发展,为萨金特以下说的话做铺垫是误答。)
优秀答案举例:
⑴西姆斯和萨金特同时获得偌贝尔奖,但西姆斯“惊喜”,萨金特“淡定”,衬托出萨金特朴实的品格;在新闻发布会的表现,西姆斯的一本正经,突出萨金特灵活而且幽默的性格特征。
⑵文中先后两次提到西姆斯,第一次,写得知获奖后,西姆斯和萨金特的不同表现,通过对比,突出萨金特的“淡定”;第二次,在新闻发布会上,通过两人的不同表现,突出萨金特的幽默感,使形象更加丰富完美。
第15题
漏答典型:
萨金特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对学生是很负责的,他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严格要求学生,不许他们迟到,一切都用正式的方式解决,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成果不骄傲。(2分,只涉及教学方面,漏答了治学方面)
误答典型:
⑴治学启示:①严谨认真,面对偌贝尔奖的惊喜,淡定自若,认真备课,对学生负责;②平时朴素,认为自身不过是纸上谈兵的人物;③幽默风趣,给学生讲故事,在记者面前幽默大度。(2分,第二、三点都不是治学的方面,答非所问,审题不到位。)
⑵①坚持做自己的事,不被外在的名利所诱惑;②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③要有谦虚朴素的品格;⑤广泛涉猎学术,不断学习,永不止步。(4分,只有观点,没有具体论述)
优秀答案举例:
⑴①不过分追求荣誉,萨金特对获奖一事的态度启示我们,不论做何种研究,都应注重学术、理论,不应热衷于名誉;②严谨的治学态度,萨金特组织学生面试其实我们,做事要严谨、求实;③坚持不懈的毅力,萨金特坚持进伯克利分校,坚持学术研究,启示我们在人生道路中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因外界的因素而放弃。
⑵①专心治学,不为外物所扰:不因获得殊荣而沾沾自喜,而要像萨金特一样看淡名利,坚持做好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②既坚持自我又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即使家人一路北迁,也不能改变他去读伯克利分校的决心,即使当了教授,仍然学习数学,扩大视野。
复习建议:
⑴要让考生明确,文学类不一定就比实用类难做,这一次的平均分前者就比后者要高,因此,考生要根据考题和自己的实际恰当选择文本。
⑵“作用题”出现的频率颇高,下阶段要作重点突破。
⑶答题规范要进一步训练。第14题是简答题,注意要点不丢,不要求展开;第15题是论述题,不要求面面俱到,一般只要求捉住两三点即可,但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要适当展开,那些答五六个要点去圈答案的作法,即使要点齐备了,也不能得满分。
第16题
第(1)题
误答典型:第一种选④⑤,忽略了“才”字的语法功能,不理解④⑤的逻辑关系;第二种选②④,只考虑到“清与静”的承接,忽略了“清与静”的总分。
教学建议:这一道题难度较小,考生基本能正确选择。教学中应重视语段的内在逻辑分析、陈述对象的承接与转换的指导。如话题和陈述角度是否保持一致,句序安排是否合理有序,是否注意处理好言语的呼应与衔接。
第(2)题
误答典型:
①“心旷神怡”、“沁人心脾”与下文的“自怡自适”的语意有相似之处,即为前因,又为结果,不合理。
②“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珠联璧合”多指两事物之间的关系。
③“难舍难分”、“难分难解”、“如胶似漆”也多指双方的感情很好。
④“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文句的意思并无毛病缺陷之意
正确答案:“水乳交融”
教学建议:成语教学应多从近义成语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成语训练时应强化学生答题时的语境意识,做到三个落实:落实积累,落实词义辨析,落实语境分析意识。
第17题
第(1)题
误答典型:
①“时而体验南极恶劣环境中的工作”
②“时而跟着他一起体验南极恶劣环境中的工作”
③“时而跟着他一起体验南极恶劣环境中的艰难工作”
病例①只关注了字数的对应,忽略了词性的对称性;例②③看到了“艰难地”修饰位置的不合理,却没有关注语境(“时而跟着他一起艰难地体验南极恶劣环境中的工作,时而感受国际合作生死救援的温暖”),“时而”一词,说明前后两句的对称性。
正确答案:“时而跟着他一起体验南极恶劣环境中工作的艰难” 。
第(2)题
误答典型:
①“使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病因不理解。该句的语病之一是缺主语。
②“把‘让’去掉”,答题不合要求。题目要求为“①(②)修改为: ”,答题应写出完整的正确的语句。
③“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失误原因之一,习惯性的“一句一病”观念导致失分。失误原因之二,不辨病因。许多考生辨认语病时,多从语法角度去考虑,不考虑语言表达效果存在的问题。该句的另一语病是“孩子们”一词不得体。
正确答案:“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学建议:
(一)应加强审题指导。语病有狭义的语法错误和广义的语言文字运用上的错误。从题目的内容上看,题目中已明确表明“文字表达不当”,已界定病句属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不应单从语法角度分析。
(二)复习时,应细分并理清各个知识点。如语言的得体,本身就包括语境和语体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语境”又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风格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而语体书面语和口头语。复习时应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的内容。
第18题
没有看法的“看法”:
①“我认为2012年的相较于2011年有年进步,但逊于2010年”,仅是材料中的现象复述,没有观点。
②“央视春晚收视率还是低于2010年,令人担忧”,只有态度,没有观点。
看法的表达不简明:
“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1.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有更多的人可观看春晚;2.2010年的春晚节目内容丰富精彩,使华人们都爱看;3.2011年春晚节目内容安排得不好,使得很多华人选择不看;4.2012年春晚有所好转,使得人们开始再看;5.春晚是全球华人爱的节目,希望编排的人员应该慎重选择与编排”。——全段均为观点,叠加在一起。
看法的阐述不简明:
“我认为春晚应不断创新,符合潮流。①2010年因为有小沈阳赵本山等优秀的作品和像小沈阳类的新人出现,交在2009年上加以创新,所以收视率高。②但2011和2012仍延用2010的创新,没有什么新的大变化,就无法调动观众的热情,甚至有人还拍到观众席上的‘睡觉姐’,可见有一部分人认为2012的春晚比2010无聊。③春晚在创新时应顺潮流,不要换汤不换药的推出节目。”——使用过多的具体的论据来佐证,使理由的阐述受干扰,不简捷。时事短评不需材料论证,只需理由阐述而已。
所答脱离所给材料:
“依照我国及世界的科技发展,电视与网络的普及率正年年高升。……”,观点脱离原材料。
所答不能言之成理:
“我认为2012年的春晚直播收视率比2010年低,说明央视春晚直播的内容枯燥乏味”。主观臆断。
优秀答案举例:
“央视春晚仍是全球华人在除夕夜的主流选择。首先,当下传媒发达,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央视春晚能够保持30%以上的收视率就是对于它的品牌与水平的肯定。其次,央视春晚几十年来的直播,与人民大众之间已形成一种特别的感情,许多中国人对除夕夜的定义已是‘全家和,看春晚,吃饺子’。因此,央视春晚在全球华人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满足全球华人的节目品味,央视春晚仍需努力。首先,随着文化快速发展,每个人品味参差不齐,要提高春晚收视率实在众口难调。其次,今年收视率略有回升,说明央视春晚节目质量有所提高与进步,但仍不太令人满意。最后,央视春晚作为全国文化节目的高标,应更深入大众,立足于人民大众生活,与时俱进,在收视率层面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建议:
时评题常出现的材料的特征有两类:一类是附加观点型,一类是现象表述型。附加观点型,是在事件表述时,附加上多个观点争论的方式,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态度做选择。现象表述型,相对客观,不带观点,没有倾向性,考生需自己提出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时评的观点与理由的攫取,最好来自原材料,高于原材料,使来源有据,生发有理。教学时,应针对各种材料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第19题
一、题意简析
本题为漫画式材料作文,是近年来我省首次出现的作文题型。
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理解漫画的内涵,把握其寓意是写作的出发点。这一组漫画由三幅画面构成,其内在的连续性一望而知,审题时须有整体性原则,不可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画面的基本元素有三:两个人物加一个花瓶。一、三两幅画的是一眼镜男对花瓶表达前后不一的看法,第二幅画的是别人将花瓶送给这个眼镜男。画面内容出现矛盾正是我们思考深入的一个抓手,审题时应该自然形成这样的问题:同样一件物品,为什么眼镜男开始赞叹它很精美,而最后却感到遗憾,觉得并不精美呢?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对外物的审美感受和价值判断?
可从以下这些角度解读:
第一,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人和外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获得赠送之前,人与外物是一种单纯的、平等的关系,这时人能超越实用与功利的束缚,以一种宁静和纯粹的心态去感受它,去欣赏它,从而发现它的美,享受到一种愉悦;送之后,人与外物变成了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人与外物不再平等,人的内心便有了某种实用的、功利的计较,有了一种物质性的欲望,被功利和实用羁绊的内心,不可能有一种轻松和自由感,不可能获得美的发现。外重者必内拙,很多时候,不是外物在变化,而是我们的内心在变化,是过多的功利的计较钝化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感觉变得迟钝和麻木。在一个工具主义盛行的时代,功利和效率、世俗的成功和物质的拥有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却不料我们拥有的越多,失去的反而也越多,那种与外物曾经有过的单纯的关系,那种突然碰触美的惊喜,那种一瞬间掠过内心的感动……很多的美好似乎都已经一去不返。禅宗有一个著名的公案:“是风动还是幡动?”其实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我们的心在动,是我们的心不再纯粹,是我们的心失去了宁静。
抓住矛盾,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人对外物认知的变化,它直接指向了现实生活中那种实用、功利等外在因素对人心的影响和侵蚀,引导我们去思考审美与实用、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等等问题,立意于对世道人心的批判。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之下是什么在钝化我们对美的感觉?是什么在让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不再单纯?当我们总在考虑拥有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失去什么,失去生命中那些更本质的东西,那内心的自由,那精神的幸福,那瞬间美的感受与感动?王尔德说:“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你有什么,而在你是什么。”在日渐浮躁、浮华的时世中或许这正是我们应该要深自警惕、不断反思的事情。
第二,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人和外物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花瓶还是那个花瓶,它的价值并不曾变化,只不过是人和它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人对它的认知。先前,因为距离的存在,因为不曾拥有,它的美好可能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我们把自己的憧憬和渴望附加在它的身上,结果使它成为虚幻不实的东西;而现在,因为距离的消失,因为已经拥有,虚幻被打破,附加在它身上的那些光环失去,结果发现不过如此。人就是这样的奇怪,总是在现实和理想的两极摇摆,当我们拥有着自己的现实时,我们总不满意,总在挑剔,我们的心总在流浪,我们的故乡总在异地,我们的生活总在别处;而一旦我们登临彼岸,一旦拥有了彼岸,却又发现我们所追求和爱恋的,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段落差,留给自己的总是失望和沮丧。或许,我们所真正追求和爱恋的,并不是它的真正价值,只是我们的一种想象和幻想,是我们内心中的一种欲望,一种猎奇的心态和新鲜的感觉。或许这也彰显了人生永恒的尴尬和悲剧:原以为是自己心爱的东西,费尽心力去追寻,结果却发现不但不值得追寻,相反还因此失去了真正的所爱……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向往和渴望,有了这样的追求和爱恋,生命的滋味和意义也才得以体现,人生其实就是在这样的永不满足之中不断地向前,生命只可能不断地走向天堂,而不可能走到天堂,人就是以这样的眺望和追求的姿态行走在路上。
第三,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它的得来轻而易举。
我们对事物美的欣赏与精神价值的认知,往往与我们对它的珍重爱惜的程度有关系,而这种珍重爱惜的程度又取决于我们是怎样获得它的。当我们以一种奋斗努力的姿态,以一种不懈进取的精神,千辛万苦地去争取,用尽心力去创造,从而赢得了它的芳心的时候,我们会倍加爱惜,我们的内心会充满一种感激,我们会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它,去感知它的美。而如果我们的得来全不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