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考试乐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2012年4月厦门市省质检语文试题答案情况分析
来源:2exam.com 2012-4-9 18:29:15
,我们的心态也会变得轻慢和轻佻,失去对它的尊重与感激,又怎能发现它的美好和精彩?生活的美需要我们的珍惜,更需要我们的创造。漫画中的那位眼镜男对花瓶的感觉前后不同,或许就是因为他的得来太容易,全然没有那漫长的等待和寂寞中的坚持,没有那辛苦的付出和艰辛的劳作,也就失去了蓦然回首的惊喜。
第四,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很多外在的条件在变化。
细读画面,第一幅花瓶与木架构成了一个整体,欣赏者感觉它美是因为它们处在相互的陪衬中,而第三幅则只有花瓶,失去了木架的衬托,花瓶变得孤零零的,由此也失去了它的美,美在相互的映衬,美在和谐;第一幅花瓶放在展厅中,而第三幅花瓶的环境和位置发生了改变,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应该认识到环境的作用,有的时候不应被环境所左右;第一幅画面花瓶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放在展厅中处在光色等各种条件的装饰之下,离开了这些条件的装饰,花瓶就回归了它的本性,人对外物的认知有时极易受到外在表象的迷惑,深入本质,去除假象,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第一幅花瓶处在木架上,人对花瓶取一种仰望的姿态,而第三幅花瓶被置放在地上,人对花瓶取一种平视甚至俯视的姿态,由此使人对花瓶价值的判断前后不同,联系到人类社会,人也往往容易对神坛上的偶像盲目迷信,当偶像从神坛上被拉下来后,才发现其真实的面貌,原来也很平凡,人不能迷信高高在上的权威,要有对权威平视的心态……
另外,有人认为,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
第一幅画面眼镜男发自内心地赞叹那花瓶很精美,精美的东西必定宝贵——或许他的内心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为什么那个人要大方地将它送去,一点都不可惜,是不是那个花瓶只是赝品,并非真的可贵?大约因为这样无端的猜忌,结果再看那花瓶时便失去了美感。这种看法似乎有理,却是对题意的主观猜测。对于这则漫画材料而言,我们应坚守的原则是,画面中拥有的内容才是我们审题立意的出发点,画面中没有的切不可胡乱联想,送人者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将花瓶送人,这不是画面的客观内容,不应该成为我们审题立意的依据,而上面的四点原因分析,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立足于对画面客观内容的合理推测,应该说都能站得住脚。
基于以上理解,下面这些立意可以视为符合题意:
关于“心境说”:
外重者必内拙,感觉的钝化源自心中的负累太多
太多功利的计较会让生活失去美
让心灵纯粹一些,少一些物质的计较
占有欲让我们和美背道而驰
内心的自由与幸福往往在于给心灵减负
拥有宁静而理智的心,方可在物欲社会洞察事物的真谛
不囿于外界的干扰,以明镜之心体味真正的美
固执地占有无法享受幸福,以平常之心欣赏事物的美
不实用者反有大美在
拥有也就是被拥有,心容易被外物所役使
……
关于“距离说”:
拉开与世界的距离,往往会有美的发现
生活在别处,美是一种距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
睫在眼前看不见,近在眼前的往往易被忽略
……
关于“珍惜说”:
美好源于珍惜,得来容易反让人失去美感
与其不切实际地幻想,不如珍惜眼前的拥有
幸福与快乐的心境来自知足
我们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其实自己也正在被别人所仰望和羡慕
对岸的花更美,结果反倒把现实的生活弄得很遭
人们往往对得不到的东西趋之若鹜,对已有的美好却视而不见
……
关于“改变说”:
美在和谐,美在相互的映衬
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
不要耽于表象,应去除干扰,深入本质
不要将人或物置于神坛,应有一种平视的心态
……
当然,对这组漫画的理解还可以从另外两个元素入手,比如从花瓶的角度,花瓶还是那个花瓶,但是它的价值在眼镜男的心中却发生了天壤之别,这固然是因为人的心境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干扰,是人的悲哀,但未始也是花瓶的悲哀,命运的天翻地覆不也让人联想到某一类人生的悲剧吗?我们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忽然被冷落之时那寂寞的哭泣与悲伤吗?再比如从送瓶者的角度,可不可以这样思考,虽然那个眼镜男对花瓶有由衷的赞美,但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去拥有,将瓶送给他,反而会剥夺他对美的感觉,其实深究那个送瓶者的内心,可能他也并不谙熟美的真谛到底是什么,他对事物的实用价值与美的价值的认识其实也很模糊,他有心的送人却无意中扼杀了美,无意中践踏了他人的美好感受,这样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
总之,对漫画寓意的理解只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步,要写好作文,还必须把握另一重要原则,即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所谓开放性,即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之上,应有对生活的广泛联系与深入思考,应在这样的引申和思考的过程之中尽量展现自己写作的个性和特色,没有对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引申,没有对时代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文章会显得空洞不实。所谓限制性,即我们的立意应从所给漫画材料中提炼得来,在文章中应有对漫画材料的简要分析,由此展开的联想和思考应该自然,思维放开去还要注意收回来,总之,文章的起承转合应该围绕所给漫画材料中人物的感觉出现矛盾这一核心,其思维的轨迹是聚合型的,而非话题作文的放散型。
二、评卷情况
(一)对画面寓意的理解缺乏整体性原则,导致只看到画面的细枝末节,而没有一种整体性的考虑,从而使立意要么牵强,要么走样。
1.花瓶上有裂纹,因为裂纹而谈残缺与完美、平凡与伟大……获得这种看法显然与读图的基本习惯和能力欠缺有关。
2.第一幅画面对花瓶有美好的感知,而第三幅画面却改变了这种认知,由此立意要坚持自己的认知和追求,谈坚持的重要性……
3.花瓶前面让人感觉美,后面却发现不过如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非常复杂,因而不能用简单的态度去看待……
4.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5.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6.不可拍马屁,奉承讨好。
……
诸如此类的无限拔高,或者随意解读,在本次作文中并不少见。
(二)行文的过程中没有顾及材料作文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统一的原则,造成与材料的若即若离。
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出发点,是限制作文思维的准绳,不能抛开,把它变成话题作文。没有对材料寓意的分析,行文又不能紧扣这种寓意,是本次作文中的普遍问题。比如有一篇作文《知足诞下美的硕果》,单看标题似乎还行,但这一看法是怎么得来的?从材料过渡到自己的文章,如果桥梁没有搭好,则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单看“知足”二字,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陶渊明是知足,那是对自己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满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可以使内心感觉到快乐,而材料中的那位眼镜男为什么会有心态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对事物认知的变化?如果可以简单地以“知足”二字去概括,那么这里的“知足”又是什么内涵?它与我们平常理解的所谓“知足”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辨析的。
(三)关于文体的问题
材料式的议论文起承转合有基本的规范,不能脱离所给材料的限制,完全没有对材料的分析和诠释。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论证性的匮乏,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后不能停留在对名人名言与名事的罗列,应加强对为什么的分析,有条理地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从本次考试来看,直接呈现结论式的议论文仍占多数。
记叙文应在理解材料寓意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叙写,情节应相对完整,应有具体的细节描写,主题又不能脱离材料的限制,从操作上来看有很大的难度。某学生通过想象、扩写,将三幅画面的内容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并不可取。
(四)其他一些问题
1.好标题举例
《美好源于珍惜》//《扼住欲望的咽喉》//《被绑架的幸福感》//《求而不得是为美》//《摆好你内心的姿态》//《不以得失论价值》//《对岸的风景独好》//《亲手摘下彼岸花》//《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珍惜失去的和拥有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当立足点在“占有”之时》//《远方绚丽,近处亦美》//《不得则羡,得之则弃》……
议论文的标题以论点型(主谓短语、动宾短语)为佳。
2.套题现象列举
辛劳后的收获尤为迷人(文章后部分又转而写辛劳、付出、奋斗……)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对新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训练。
2.注重思维训练,强化议论文的逻辑性。
3.阅读、积累并模仿、学写思辨色彩较浓的语段。
 
(说明:由于时间仓促,以上归纳、分析仅供各校参考。)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最近更新 |
    闽ICP备060197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