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高考冲刺 名师出招

来源:海峡导报 [2005/4/8] [查分关注微信公众号:考升]
空间定位。在区域上今年要重点关注中国的中部经济地带(如湖北、河南等)和珠江三角洲,以及美国、印度等地。

政治

   胡桂生 厦门一中政治教研组长,市学科带头人,近10年来9年教高三,省优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论文获全国一等奖。

质检点评

提取材料要准确

    从阅卷情况看,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如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混淆、矛盾分析法包括的内容不清、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含义不懂等)、对材料的信息提取不全面不准确(如39题第六问)、对设问的指向把握不到位(如38题忽视结合材料、要求回答怎样做却回答是什么、39题第六问忽视根据表格)、答题过程中所用观点与分析不对应(如38题第二问,观点为一分为二,分析却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

复习建议

每天复习4个考点

    对策一:科学规划。政治学科共166个考点(经济常识55个、哲学常识67个、政治常识44个),按学习规律,由厚到薄,在第一轮已经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每天复习4个考点,每个学科再用2天梳理,建立知识结构,再用10天时间按知识结构表复习回忆,重点复习回忆不起来的知识,如此扎实的复习,相信你能够充满信心地走进高考考场。与此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热点专题的学习,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策二:讲究学法。掌握学科学习的科学方法,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南宋大教育家朱熹学习六法首推循序渐进法,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熏穷理之要?熏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他认为,有些人读书之“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若读得熟而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朱熹学习六法中的循序渐进、居敬持志、熟读精思无疑是政治科学习的宝典和秘诀。
    对策三:夯实基础。掌握每个考点包括的内容、每个内容包括的要点、每个要点包括的层次,切实做到正确性、全面性、深刻性(核心性)、系统性,一个都不能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系。
    对策四:梳理归类。一定要杜绝熊瞎子掰玉米棒,一路走来一路丢的坏习惯,做好梳理归类整理工作,既形成普遍的共性的东西,又特别注意比较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设问角度按题作答,在总结和反思中提高。失败是成功之母,只对善于总结教训的人而言。如1月24日厦门市质检36题已经考过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如果考后能够真正总结,并理解三种执政方式的含义,本次考试即可回答好38题第三问。
    对策五:针对训练。在考题类型上抓住主观性试题这一主要矛盾,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学会解答主观题的方法技巧和答题规范,对照参考答案找不足,通过体验、领悟,使基本技能为我所用,驾轻就熟。
    对策六:纠错提高。反思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再检视一遍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重、热点问题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等问题,抓紧时间弥补。

物 理

   林伟庆 厦门一中特级教师,厦门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历任高三毕业班物理科教学工作,高考成绩跃居省市前茅,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指导施伟同学获二等奖,多人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并获市团体冠军奖。

质检点评

体现变化考能力

    这次物理考查方式主要有五种。1、通过鉴别似是而非的说法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2、通过简单应用考查推理能力。3、通过叙述物理情境后提出问题,考查考生通过分析综合,自己抽象出物理模型,再应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查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是非问题判断以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查实验能力。
    试题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说明》中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试卷物理部分的重大变化,物理选择题单独列为一个大题,题型为多选题。

复习建议

探索规律  改进方法

    1、横向梳理知识概念
    建议在最后阶段挤出时间把高中课本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自己整理出知识体系,也可采用回归单元或分块综合的复习方法全面梳理知识和概念。
    2、纵向提炼方法规律
    如果把前面的复习看成从“薄”到“厚”的过程,则省质检后应该是从“厚”到“薄”的复习过程,后面这个“薄”字的含义是把知识纵横各拉出几条经纬线,编织出知识和能力的交叉网络,可采用专题训练的复习方法,归纳解题途径,每条途径贯穿力、电、热、光、原,另外也应归纳若干实验专题。
    3、掌握解决问题环节
    解决一个物理问题一般要经历下述过程:再现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实际联系理论、应用数学工具求解。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抓住这几个主要环节,同时注意表达的规范性。
    4、注重联系实际问题
    近阶段复习要注重训练学生物理情景和文字、图形及表格之间的转换能力,获取题目提供的一些实际问题的信息,并与学过的概念规律相结合,建立实体物理模型、过程物理模型或其他抽象模型,然后按一般的常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化 学

    刘艳丽 双十中学化学教研组组长、市高三化学中心教研组成员、福建省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质检点评

考题灵活有梯度

    这次考试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基础,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常见有机物、无机物、元素化合物等基础知识,两个实验均取材于现用的高三课本。二是紧扣考纲,考查能力和素质。考查的知识点涉及考纲五大块的大部分条目,多数试题由考纲的题型示例变化而来,重视考纲的变化。三是注重创新,设问角度灵活具有梯度。全卷化学试题几乎都是改造题和创新题。
    在阅卷中发现的问题有:审题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答题规范较差。

复习建议

准确审题 规范作答

    1、回归课本,夯实双基
    扎实的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可以说,得能力者先基础。教材是“双基”最重要的来源,落实基础应从抓课本做起,同时应着眼于提高能力。因此后期复习应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归纳形成规律,使课本知识“活化”。
    2、吃透考纲,认准方向
    每年的《考试大纲》都要进行修订,从中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它反映了当年高考的新要求,它可以帮助大家把握复习备考的重点和方向。此外,研究和使用各地高考题,对于大家的复习备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掌握技巧,规范答题
    加强对本次省质检和近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尤其是对答题要点的研究和分析,怎样才抓得住要点、怎样答题才言简意赅、怎样书写才不会失分。还有如何审题、如何安排做各类试题的时间等,这些问题若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可以保证“颗粒归仓”,减少失误。
    4、重视实验,有效创新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是考核重点,也是答题难点。后期复习要从新视角、新高度对课本出现的每一个实验?穴包括常用仪器、基本操作逐一进行再探究、再认识、再学习,多问几个为什么,适应高考实验题的创新考法。

生 物

    蔡明富 双十中学高三生物备课组组长,全国生物奥赛教练员,指导学生多人在全国生物竞赛中获奖。

质检点评

重点突出有启示

    这次试卷知识点覆盖面广,分布合理,突出重点,涉及如细胞、新陈代谢、生殖、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态学基础等高中生物学的重点知识。
    试卷注重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基础概念、原理的理解,体现“能力立意”;题目情境新,联系实际,利用图表、图解、图像和数据等表达形式,重点考查能力,是一份大家公认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的好试卷。
    这次考试考生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审题不严,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字表达能力弱,体现在写错别字、逻辑不清、句子不准确。此外,不能理解用图表、图解、图像等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复习建议

回归反思 知识重组

    1、解读大纲,明确要求
    解读考试大纲,进行相关概念、原理、规律的回忆以及插图的理解和记忆等;准确记忆相应的专业术语;突出主干知识,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等。还要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动向。扎实基础,才能学会应用和迁移,提高考试成绩。
    2、专题复习,重组知识
    ①把相关零散的、片断的、不连续的知识,经过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使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②通过对专题知识的讨论、分析,训练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可以适应新题型、新情境、新变化。
    ③严格训练,认真完成非选择题部分练习,做到规范答题,将答案认真落实到书面表达上,并按照高考答卷要求,做到严谨、精练、准确。
    ④重视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技巧和方法,深化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和迁移能力,提高解题能力等。
    ⑤重视实验题解题的推理、分析和论证过程,掌握实验设计思路、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认真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实验的严密性、创新性。
    ⑥重视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的题型,培养对图表、图解的分析、解决的能力。
    3、自我整理,归纳反思
    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整理、归纳和反思,使之成为自己头脑中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解题时才能灵活应用和迁移。

上一页  [1] [2] 

查分关注微信公众号:考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闽ICP备08106227号-4 闽ICP备08106227号-2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1461号

本站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