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京晨报》5月26日报道,“今后,学生上大学的形式肯定要变,中学的成绩会越来越重要。”5月25日,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杨德广教授这样说。高校招生也会越来越“自主”,中学的推荐权和决定权会得到加强,学生高中三年的综合表现也更重要。
应当说,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和全面考察一个学生出发,把平时成绩也作为高考的参照,甚至作为重要的一项,这种想法是正确的。可是,问题在于,说着容易做着难。
第一、一个考生能否符合大学的要求,毕竟要看当时的情况。学生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可能以前成绩差后来成绩好,也可能以前成绩好后来成绩差,是在进步或退步中的。而大学录取的时候,毕竟要看当前的成绩。而平时成绩,尤其距离高考时间较远的成绩是不符合当时的大学录取要求的。
第二、平时的成绩可能应试化甚至虚假化。我们总说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这话不错。但要有前提,正因为平时成绩不关系学生的重要利益,不关系学生的前途,所以才真实。但是,一旦与上大学挂钩,它就可能应试化和虚假化。
由此可见,“高考录取参照中学成绩”的理论是对的,但实践起来缺乏保障,更可能造成高考录取更加混乱。高考“一考定终身”固然不全面,但主要在于要做到全面的科目上的“综合素质”考核,而不是时间上的“面面俱到”。笔者觉得,在高考上进行更多学科项目的综合考察,要比从时间上“一贯制”、“时刻准备着”要强得多。(作者:崔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