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第二、两汉时期:汉高祖罢兵归农,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抑制商人,“乃命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文景两帝多次减免田租赋役,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景帝规定田租三十税一。西汉后期规定“商贾皆不得名田为吏”。东汉光武帝恢复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
第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视农业开发,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第四、隋唐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开发江南,兴修水利。
第五、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赐贫民耕牛垦荒免赋。金迁汉人垦荒东北。元设大司农司,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第六、明清时期: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思想家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对传统经济思想与政策提出批评和挑战。
3、教育制度
古代教育经历了逐步扩大、渐次提高、由官府到民众的发展过程,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阶段性,其发展水平受制于每个时代政治经济、统治观念、学术思想以及价值认同等因素。封建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服务于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奴隶社会是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孔子办学,有教无类,开私学之先河。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由官府,大力严禁私学。西汉力行儒学,尊儒尚法,设立太学郡学,推行中央地方两级教育体制,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开始确立。隋唐大办学校,以儒为师,京师国子学太学与地方州县学并行,开办专业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学校体制,教育制度较为完备;而且私人聚徒讲学增多。两宋在中央以太学国子学最重要,地方州县学兴盛;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教育制度;再有私人书院兴起,繁荣了社会教育。明中央设国子监,地方办府州县学,推行三级地方教育制度;中期以来书院兴盛,后期东林书院以评议朝政著名;但八股取士和程朱理学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清代前期基本沿袭明代教育制度,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并大兴文字狱,学校教育出体现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三、问题透视
(一)知识比照 来源:www.examda.com
1、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司六部制与内阁六部制
相同:①本质是以中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②动机在于巩固统治;③结果保障统治秩序。
不同:①(应用时代)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三司六部制运用于明初;内阁六部制创立于明中期,清初沿用。②(内部结构)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中央行政体制,行政、军事、监察权力融为一体,帝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司六部制是集监察、司法、军政、民政与财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内阁六部制是次权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的中央行政体制。③(丞相职权地位)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司六部制废除丞相,六部尚书直接负责于皇帝,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内阁六部制中内阁在康熙帝时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及南书房互相制约,中枢权一分为三。④(作用地位)三公九卿制使专制集权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使专制集权步向完善;三司六部制强化专制集权;内阁六部制促使专制集权逐步走向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