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柏拉图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能力的片面性和不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而以分工为基础描述了国家的产生。柏拉图的这一国家学说
A.实际上指出了贤人治理国家的合理性
B.否定了希腊政体的局限性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文主义萌发的渊源
17. 12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了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以研究《民法大全》为突破口和中心,法学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改变了只有教会僧侣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助推了市民等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这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
A.保障了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建立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标志着西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18.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以性恶论为基础论述道,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国家是人性邪恶的产物。他认为,当时处于人性堕落、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状况的意大利,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宁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强化权力。马基雅维利的这一理论
A.产生的渊源是中国法家思想 B.论证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C.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指出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
19.《现代世界史》中讲道:“德国统一的方式和事实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欧洲的自由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体现在19世纪德国的统一
A.使德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B.保留了旧的王朝的专制传统
C.改变了当时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 D.遏制了欧洲民族主义的潮流
20. 18世纪前期和中期的英国,科学家主要是些实验家,并且多半是从实践中来的工程师、仪器制造者和工匠。伯明翰的太阳学会,曼彻斯特的曼彻斯特学会纷纷涌现,会员都是些注重实用的人。他们组织科学团体,建立自己的学校,广泛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更加普及,科学学术活动日趋高涨。英国的这些变化
A.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人才基础
B.发明机器成为社会生产的必然趋势
C.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历史地位
D.开始了英国教育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21. 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B.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
C.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D.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
22. 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
A. 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 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 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 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23. 下面是一幅柏林某个时期的城市状况简图。这幅简图反映出
A. 西欧政治上的紧张和对峙
B. “冷战”造成的民族分裂
C. 美苏争霸发展中的基本态势
D. 局部热战下的国际关系
24.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态势并有所加强。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明显,许多国家为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积极参与许多不同领域的区域经济集团。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使
A.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更加紧密
B.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受到严峻挑战
C. 脱离经济集团的国家经济发展愈加困难
D. 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矛盾成为世界重要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中心。内城以皇城、紫禁城为中心,“分列八旗,拱卫皇居”,严禁经商、生产,维护皇权的权威,体现专制社会的秩序安排。直至1900年之前,城市建设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时代,落后于青岛、广州等城市,更落后于后来居上的上海。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中央公园是由清帝退位后,社稷坛改建的,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也是在1913年后。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王府井大街毗邻使馆区,外交使节和侨民众多,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和官府,消费群体高档化和西洋化,成为京城少数的商业街区。
------据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改编
材料二 近代工业的出现使资金、技术、人才集中于城市,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农村的支配地位。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租界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上海英租界由领事召集选出董事会,下设工部局,内设财政、税收、工程、警察等负责租界管理。这种机制颇似西方城市的行政制度。租界的市政条例很多,如人车分道等,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租界影响华界,华界模仿租界,推动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以官府、祭祀坛殿、寺庙为中心的布局被以商业街区和市民活动空间为核心的格局代替,人们根据交通、生产、环境和消闲的因素设计城市。上海公共租界从 19 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建高标准的碎石马路,电报电话、照明系统、邮政系统得以建立。城市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一种亦中亦西的殖民地色彩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据田兵权《简议中国城市 的近代转型》改编
(1)依据材料一概述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北京城市近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3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