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学者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19世纪全球化中的中国》一文中论述世界贸易发展的现状时,用到了以下一些词汇:
丝绸、瓷器、香料、白银、鸦片、呢绒制品、工业品
请选择上述的3至4个词汇,参考所给的图片,确定一个观点或者视角,对19世纪及其以前的世界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论证。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7. (15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生成于不同时期,植根于不同土壤,二者既有一些共同之处,又有不少差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新文化运动反对贵族文学,提倡国民文学、写实文学。胡适提出:“文学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国人为一大能事。”鲁迅强调新文学的目的是创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文艺复兴从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呼吁作家面向大众,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无畏的姿态摇动儒学统治的根墓,把文学从旧思想禁箍下的文学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作家蒙田宣告:“盲目虔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代科学启发人们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 托玛斯·勃朗在《医生的宗教》中抨击宗教权威做了杀害真理的勾当。在批判传统的同时,文学先哲致力于传统的重建。胡适高扬白话文学,称文学史上“稍有生气者皆自民间文学而来”,《七侠五义》、《红楼梦》等白话小说是“最有文学价值的作品”。胡适挖掘传统文学中有灵性和生命力的东西,与白话等一起构成新的文学传统。文艺复兴也经历了批判和重建传统的过程,本质也是重建富有活力的文化传统取代禁锢个性的文化,为新的文学发展建构合理的历史基础。文学巨匠把争取自由、独立人格视为己任。鲁迅疾呼,“人既发扬踔厉矣, 则邦国亦以兴起”;陈独秀强调“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呼喊把人从压抑个性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与文艺复兴的特征十分吻合。彼特拉克宣称他只想拥有“属于人的那种光荣”;但丁高呼,“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瓦拉也强调,每个人都有思想自由和独立的个性自由。
-------李靖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比较》
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学发展的共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文学运动在性质上有着怎样的相同之处(2分)?并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革新运动的历史作用(5分)。
2017--2018学年度吉林地区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依据题干,新兴官僚的俸禄制以及赐田制度的实行,会加速土地的私有化进程,这些现象说明井田制度正在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的确立,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A项统一国家形成的基础应为秦灭六国,此项排除;B所谓的新气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出现的时间是秦朝,也排除。
2.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思想。本题解题的关键语句为建立尚同社会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A为正确选项。B为当时不存在的思想,C项到秦朝方才建立;D项各派的思想融合至今尚未发生,故以上三项均排除。
3.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中外朝制度。汉武帝时期逐渐以中朝为决策机构,以架空丞相,以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为统领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外朝的九卿有事直接向中朝上奏,说明行政权力越来越受制于皇权。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最高行政长官于一身的是明太祖以后,A项错误; 皇权与相权的发展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合而为一,D项排除。
4.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以前,市坊制度是城市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本题题干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B项正确。A项的叙述与题干无关;C项中的“欠缺和疏漏”一词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D项排除。
5.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排除B项;明太祖时期已经废丞相制度,C项错误;D项缺乏依据。
6.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思想。依据题干,顾炎武的自觉表现在“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根据所学,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对传统的空疏的学风提出批判,主张知识分子应该服务现实,知识应该于社会有用,可判断答案为D。A、B、C三项与题干和顾炎武的思想均有偏离,排除。
7.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晚清的政治。李鸿章生存在旧的官僚体制下,他所受的“诽谤”也应出自官僚体制,结合“清议攻洁”等判断,A项符合题意;结合“清议攻洁”判断,可以否定B项;C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排除;李鸿章的话只能映出官僚体制集团的愚昧,中国社会一次错误。
8.【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依据“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的图表数据,得出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中国的对外贸易量有较快增长,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日趋紧密,B项正确。A项中“优势”一词错误、材料反映不出经济制度的进步,C项错误;D项的结论仅从图表的数据中反映不出来,排除。
9.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的影响。思想界乱象纷呈,各类主义纷纷出现,说明科举制度废除后思想界出现日趋活跃的局面,这位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C项为正确选项。A项的叙述与材料的主题不相吻合,预备立宪这股潮流在废除科举制之前已经存在,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末预备立宪的影响很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于1894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逐渐进入高潮,B项从时间上不符;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0.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从给的材料(题干)给的时间看,1936年是在进入全面抗战之前,因此A项中的正面战场就不准确;九一八之后开启的是局部抗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抗战力量不只是共产党的,也有国民政府爱国官兵的,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在抗战相持阶段以后,排除C项。D项符合题意。
11.【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1946年初,政协会议期间,国共关系尚未破裂,政协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和平建国。从题干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时间及事件:1946年政协;宪法草案规定的内容:中央与地方分权、自治、民选、省宪等内容,可以判断D为正确选项。
12.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经济。从题干所给的时间看,是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从题干所给的内容看,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要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意思就是说经济部门的主管就要管好经济部门。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政企分开。材料没有体现出“集中”,B项错误;C、D两项是改开之后,排除。
13.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六十年代末的国家政治。材料主要叙述了东北地区的紧张局势。B项时间错误,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实行的;C项中苏关系恶化是从在赫鲁晓夫登台以后,也是五十年代末期,60年代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东北边境形势持续紧张,导致东北的国防战备相对吃紧,由此形成材料中的现象;材料叙述的是60年代而不是50年代,朝鲜半岛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排除D项。因此A为正确选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