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从表格来看,峰值出现在1977年和1978年,这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因此B项为正确选项。A项盲目扩招似乎还没出现;C项时间错误;D项时间错误。
15.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现代的政治。从题干所述可知,中共十三大召开的时间是1987年10月。距离改开开始的1978年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是改开一开始就着力执行的,排除A;合理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的积极性,缩小贫富差距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进步,B项正确;中共一直在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排除C项;D项从题干中读不出此意,排除。
16.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希腊的思想。从题干所述可知,没有涉及古代希腊政体的内容,排除B;此时欧洲的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C;人文主义的源流很复杂,源头众多,排除D。柏拉图的主张是对直接民主制度的反思,即强调国家应由智慧者管理,A是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选项。
17.【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的作用。从题干所述可知,对罗马法的研究,“助推了市民等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罗马法保护商品经济和私有财产,可以得出推论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A等级代表制度的形成出现与中世纪,时间不符,排除;C社会契约理论提出的时间大约为十六世纪,故排除;D反封建斗争的开始我们无法确定,故不选。
18.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学者,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题干中“意大利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宁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强化权力”,“强化权力”只能是君主的权力,因此君主专制是合理的,选B。A项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也;C项时间不符;D项不是题干阐述的内容。不选。
19.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国的统一。材料强调的是德国统一的方式和事实对欧洲社会潮流的影响。A项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经济方面的成就,偏离材料的主题;B选项为德国在这次战争中的特点,为正确选项;C项改变了力量对比的是经济实力而非德国的统一,不选;D选项德国的统一顺应了民族主义的潮流,不选。
20.【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时间上看,是18世纪初期和中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现象是有时间经验的科学家们组织团体、建立学校、进行学术活动等等。因此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题干中没有提及,不选;C项所述现象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因此不选;D现象应该发生在此之前,因为只有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排除。
21.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从题干所述内容看,《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及其社会问题,这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开始的时期,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因此选A。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B不选;C项应该是在斯大林时代,不选;D 项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选。
22.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经济政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立足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适度退却,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充分,恢复生产,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选A项;B选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不选;这一政策不是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适度退却,C项错误;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是斯大林时期,D项错误。
23.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图片呈现的内容为柏林分裂为东柏林和西柏林。只有B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材料涉及的是西欧和东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德国的分裂,无法反映出美苏争霸的态势,排除C项;D项中的“热战”一词错误。
24.【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从题干可知,“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效果明显,许多国家为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积极参与许多不同领域的区域经济集团”,脱离经济集团的国家,经济和贸易的空间会缩小。发展也会愈加困难,选C。A项、B项题干没有提及,不选;经济区域集团与经济全球化既有矛盾,也有促进,表述错误,D项不选。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 (25分)
(1)(12分)
特点(6分):政治功能突出;突出王朝尊严和统治秩序(2分);商业落后,市民活动空间少(2分);贵族化消费特征明显(2分);经济凋敝,对民生缺乏足够的重视(2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
原因(6分):属于政治中心,专制和保守势力强大(2分);传统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2分);开放程度低,西方文化影响较小(2分);工商业落后(2分);皇权至上观念的影响,无意改善民生(2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
(2)(13分)
主要表现(6分):
近代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发生变化(2分);城市管理体制发生变化(2分);城市近代化也表现为城市建设 (市政基础建设)的近代化(2分);新观念的输入使近代城市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3分)
推动作用(7分):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城乡进步和近代化发展的样板和带动力量(1分);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变化,城市新兴阶层产生(2分);新生力量迅速崛起,为进步的政治运动和民主革命积蓄了新的力量(2分);中国社会进步思想和观念的形成,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2分);冲击着封建等级秩序,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2分)。
26.(12分)
题目2分,中国论述4分,西方论述4分(中、西方的论述须包括概况和影响),结尾2分。共12分。字数大约在200字左右。
示例一:中国古代的中西交流
在古代的贸易中,丝绸之路占据着重要地位。17世纪及其以前,中国的丝绸、瓷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路到达欧洲,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一直在中西贸易中占据优势,同时世界各地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道,促进了中西之间的友好往来;西方的科技、宗教等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的手工生产技术也传入西方。
示例二:19世纪的世界贸易
19世纪的世界贸易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工业革命以后,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和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等亚洲国家闭关锁国的大门,把英国的呢绒制品和工业品,运到世界各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中国等国家成为西方工业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附庸。形成了以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亚非拉等国为附属的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 客观上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传导世界各地。
27. (15分)
(1)(8分)
共同点:
倡导文学革命(2分);对传统的批判与重建(2分);抨击封建权威思想(2分);呼唤人性的复苏,倡导个人的解放(2分)。(共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8分)
(2)(7分)
共同点:属于文学领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2分)。
历史作用:促进了思想启蒙(1分);传播了新文化(资产阶级文化)(2分);推动了反封建斗争,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2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