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考生要掌握好压缩语段的答题方法
本报讯 语言表达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五大题,历来被称为语文高考“试验田”。这道题的命题会以各种题型来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006年和2007年高考,山东省试题都考查了语句排序题和图表漫画题。张老师认为,作为考查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的压缩语段题,很有可能出现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
压缩语段最常见的是考查对一则新闻或几则新闻的压缩,如“给新闻拟标题”、“写一句新闻”等。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来体会压缩新闻的方法。
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漆黑的夜晚,一艘远洋货轮航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这时,一颗流星划破夜空,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船上。这无疑成了各位记者争相报道的事件。但只有《文汇报》记者惜墨如金,只用了7个字就将此事报道清楚。这7个字是什么?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这则新闻的主要事件,即“什么”、“怎么了”。对这则新闻要点进行摘取,或者将无关紧要的信息进行删除,不难发现,主要对象是“流星”,而“怎么了”这一动词要注意尽可能到原文中去找。它既不是“撞”,也不是“碰”,更不是“砸”,而是“落”;落在哪里:船上。至此,有的同学总结出“流星落货船”,但船的状态是在夜晚航行,这也正是此事件极具新闻价值的关键,也就是“巧合”。另外,流星落下来就不能称其为流星了,而是陨石。所以,在原来总结的基础上,再将原文进行整合,最终的答案是“陨石巧落夜行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解题方法。
一、摘取要素法。新闻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即通常所说的“五W”,这五要素概括出新闻的基本内容。应该特别注意“何故”,这一点常常是说明事件性质的,如刚考过的“二模”题中的“首次”、“第一次”,许多同学因忽视而失分。
二、摘引导语法。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组成,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可用摘引导语法概括一句话新闻。但应注意,新闻的三部分从内容上是逐渐详细的。因此对一篇新闻一定要弄清第一段是不是导语,即第二段以下是不是对第一段的详细解说,一定不能把不是导语的第一段当导语来概括。
三、综合概括法。有些新闻基本内容要点分散在新闻中,这就需要对分散的要点进行筛选概括。
答题是否符合要求,阅卷老师一般从以三个方面审查:1、主要信息是否齐全;2、字数是否符合规定;3、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流畅。因此,当总结出答案后,一定要按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检查、修改,然后写到正规的答题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