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张扬个性
厦门双十中学吴小蔓老师
近三年的高考我就只中意2004年福建作文题:以下列人物或文学形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1)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2)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文学即是人学,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的实质,无非是借由语文老师使自己的灵魂世界有所扩充,亲近了自己“已知”或者“未知”的美好,让自己今后寂寥的人生有所慰藉,有来自另一度空间的“心灵诤友”。
相比之下,此后的两年高考题显然有些差强人意,2005年福建地区高考作文题为:两幅图:一幅是标准的圆形,周长小,面积大,比较稳定。一幅是带有棱角的圆形,周长大,面积小,比较多变。根据这两幅图自拟题目的话题作文。2006年题为三选一:一为“留点空白”,二为“草船借箭,不足10万支”,三为“戈多来了”。
如果说2004年题目体现了出题人对莘莘学子的人性关怀,那么后两年的题目明显有些违背语文学科天生的“人道主义”特质。
相信当年的许多考生初见此题都会有些绝望,善为文者天生对“周长”“面积”这种数学词类很生疏,戈多的超现实更是让人方寸大乱。很多上名校的梦想在瞬间灰飞烟灭,换言之,这种“陌生化”的标题让学生的灵魂天空伸展不开,当你对一个命题感觉无力,根本无法“入乎其内”,你怎么可能“出乎其外”?于是其他的“展现个性”“突出创造性”等要求都变成了不可企及的“颠倒梦想”。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年的考题都折射了命题人偏重思想性而非社会性的倾向,不管外界再怎么叫嚣要与社会结合,福建高考坚持住了自己的原则,这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很合拍。高中的孩子基本上对世事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纵情思考,时而万念俱灰,时而踌躇满志。人在高中没有一点疯狂的气质,悲伤时不懂用文字放肆呼喊,开心时不懂得寄托文字张扬个性,这样的青春有缺憾,如果多年后还不能醒悟自己有缺憾,那就是性格有残缺。
高考作文命题的这个倾向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心理暗示。一年的高考考题至少影响了以后三年的千万个学子的“审美趋向”和“审美需求”。在绝大多数学生的眼里,满分作文永远“最美”,改卷老师的眼光永远“最准”。因此敬请命题老师下手时要“慎之又慎”,尽量让更多的考生不至于带着无尽的不甘与不舍“悲情地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