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政治高考复习所要关注的时事热点很多,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台湾问题与《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对房地产、能源、食品和生产安全等关系民生问题的宏观调控;还有印尼附近海域的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改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等等,这些令世界瞩目,让国人关注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更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如何全面、更好地把握?
首先,将国内外重大事件按某一主题或专题进行归纳整理,使某些相似或相关事件(问题)得以比较区别,更好地理解记忆。如,按纪念日为主题:有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联合国成立和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全国政协成立55周年,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澳门回归5周年等。或者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类别进行归纳整理。
其次,将有关时事热点与经济、政治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敏感点有机结合起来。如,今年经济常识考试内容较去年有较大的调整,增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与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证券市场的风险机制”(与我国金融与经济安全),“保险的职能及种类”、“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扩大就业与实施再就业),“国民财富增长的决定因素”、“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规范,非公经济的鼓励和发展,银行利率的上调,货币政策的运用),“WTO的主要原则”(与中国入世三周年来对经济的影响和应对对策)。
再次,根据社会关注的“热度”排序,对有关重点时事专题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整理:
(1)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上的和谐是政治制度、政治关系的和谐,比如两岸关系的和谐;党内和谐;党群关系和谐;经济上的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协调和谐。因此,要把握我们所要构建的是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即六个基本特征)?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的关系;运用政治和经济常识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及怎样构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等。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国内外因素,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要知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要意义;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阐述党提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重大意义。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加强宏观调控对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意义等等。
(3)台湾问题与《反分裂国家法》。要知道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今年3月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主张和意见;掌握今年海峡两岸关系上发生的事件,如,连宋大陆行,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交流和合作,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实行“零关税”政策等;运用政治常识分析说明《反分裂国家法》颁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运用国家主权的有关知识,说明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维护祖国统一的必要性。
(4)关于上海的有关政策、举措。了解上海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上海出台的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和调控、向非公经济敞开大门等有关措施。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简要回答上海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宏观调控中,党是怎样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运用经济常识,谈谈上海应如何应对能源短缺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
(5)关于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什么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才能继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与欧盟及其周边国家发展协作关系的原因和意义;运用政治常识中“国际社会于国际意识”的有关知识,回答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向东盟遭受海啸损失国提供如此的帮助和援助?援助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运用政治常识知识,纵观中日两国3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6)关于民族精神———“树魂立根”。“树魂立根”指的是什么?运用政治常识知识,简要回答开展“树魂立根”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表达爱国热情?作为公民,我们应树立哪些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
作者:□复旦附中朱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