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追求文章华丽的文采却忽略了文章的层次,是不是分数会很低呢?”“文章的结尾是不是需要拔高?”……这些高考语文作文问题在昨天晚上的“教育热线”(63527488)来电中频频出现,华东师大中学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2004年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周宏老师在热线中为考生们一一解答疑惑。
华而不实难得高分
有学生提到,去年一位全国卷考生在其作文中写了一个寓言故事,最后获得了高分,他想知道在上海卷中写寓言是否也可以。周宏老师认为,能够在考场上将故事改编成现代文章,这样的做法原本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但是,关键问题不是学生是否会使用这样的形式,而是他的故事是否改编得流畅、精彩、自然,是否有点睛之笔,是否能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境界。
另外,周老师特别指出,一些考生过分追求文章的文采,却写出了华而不实的文章,反而得不到高分。因为高考阅卷组内有一条基本的规定:华而不实的作文要控制其高分。文章有文采固然可取,但这要有内容充实、语言匹配、思想深刻的基础。
周老师还提醒道,喜欢使用名言、格言,或是哲学家的观点的同学,要注意在引用后加上自己的解释和限定。一句相同的话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关键是能恰如其分地为考生的思想服务。
故意拔高反降层次
有同学问,是否作文的结尾一定要有升华的句子,才能深化主题,得到高分。周宏老师明确地反对了这种做法。他认为,升华非但不是作文所必用手段,如果没有升华的能力而盲目在文章结尾升华,反而会落得个“故意拔高”。通常,这样的文章不但得不到高分,还会被打成“三类卷”。
周老师更加提倡自然地升华。他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考生写了一篇“闻过则喜”的文章,在主要内容部分分三个层次讲到闻过则喜的好处,最后写道:当然,只有闻过则喜是不够的,我们更加需要闻过则“改”的精神,否则只是故作姿态而已。这种升华自然有序,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更没有故意拔高的嫌疑。
周老师指出,现在学生如此关心“升华”可能与一些老师的旧思想有关。其实,评价一篇文章的结尾写得好不好,重要的不是作者一定要歌颂些什么,那些能写出新意、写出与众不同的内容和写出深刻思想、精神的文章更能获得肯定。
押题纯属白费功夫
周老师表示,押题是一种培养学生投机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况且,正常情况下,押题是押不准的。在考试院,有一条专门的术语叫做“反猜题”。为了显示高考的公平,考试院的老师们花了很多精力在“反猜题”这一重要工作上。
周老师说,与其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押题”上,不如踏实苦练写作基本功。比如,强化自己写作的文体意识、锻炼良好的证明能力、尽力在文章中合理地体现自己的知识面,等等。
最后几天多看报纸
一些同学在考前复习的最后几个冲刺日里会显得迷茫,不确定还能做什么才会更有意义。首先,周老师建议考生可以在最后五天里多看些报纸。一方面可以借鉴、学习他人的写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写作材料。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即可以通过读报过程增加审题练习。用一个材料审出三个以上的观点,这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提高提炼写作观点的能力。
其次,如果可能的话,周老师希望大家再做一些文言文文段的逐字逐句翻译练习。这也是考前短时高效的做法,可以加强文言文字、词、语法的积累。当然,学生就算其他工作都不做,“补缺补漏”还是必要的。
尽量用黑色水笔
电脑阅卷自去年开始实行,为了达到公正公平的目的,已经进行了优化升级。根据去年考生的情况,周宏老师为今年的考生提了个醒:考试时要尽量用黑色水笔答题,特别注意卷面的整洁,这样便于电脑扫描和老师阅卷。
此外,考生应该明白,考卷扫描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范围以外的任何内容都不记分。所以,卷面的规范与卷面的整洁都需重视,考生可不要“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