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题特点
1、本次命题坚持“稳定”的试题设计原则,努力体现2005年高考理综物理试卷的命题意图,同时也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别注重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考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例:第15题的“用激光束监控抽制细丝时的粗细”、第19题的“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第22题的“螺旋测微器的使用”、第23题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等皆与生活、科技紧密联系。
2、试卷涉及的知识点广,覆盖面大。从试卷内容分布来看,力学比例最大。这部分内容中,“动力学问题”、“动量问题”和“能量问题”是试题的重点,这也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重点,实验己含在力学和电学中。
3、试卷以学科内综合为主,注重基础,实出主干。大部分试题是常考题、典型题,试题的起点和切入点较低,物理过程、物理情景都是学生熟悉的。
4、试卷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第(2)小题素材源于教材但又不同于教材,要求考生首先能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丝的直径,然后能选择仪器设计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的方案、画出测量的电路原理圈;从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器材、方法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知识和能力;本题命题突出“让纸上谈兵、实验时袖手旁观、不爱动手实验的学生吃亏”的思想,目的是引导物理教学应重视基本实验、常规实验。重视实验原理、实验仪器使用等的掌握,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
二、复习建议
1、对比2006年与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今年物理学科只是在个别地方的提法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对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和要求、题型示例均没有做实质性的修订。
2、立足本学科,夯实基础,强化基础知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一般情况下,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基础知识可能会在选择题中出现;力学、电学等主干知识应该会出现在计算题中。高考物理试题注重考查高中物理的主要概念、规律和方法,学生应系统地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要重视基本的解题思路的分析、归纳、整理,培养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
3、加强专题复习与训练,构建物理模型,提高综合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应注意培养通过阅读理解试题文字、图象、公式提供的相对较新的信息,并进一步把这些新信息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注意美键词。对一些限制性语言或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语言(诸如光滑、绝缘、恰好、最终等)要注意推敲。(2)画好分析图形,是审题的重要手段。(3)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如轻绳、轻杆、轻弹簧、理想气体、理想电源、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质点、点电荷、检验电荷、检验电流元等。(4)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力学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还有碰撞和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汽车启动);热学中等温、等压、等容、绝热变化等,电学中电容器的充放电。电磁振荡等。以上的这些基本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5)审题要仔细.排除干扰。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出已知条件,或解题过程中精心设置一些歧途,或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这些因素的迷惑性大,只有迅速地排除这些干扰因素,解题才能迅速而准确。(6)注意物理过程中的瞬时问题。解这类问题时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物体受力突变的。对于理想刚性绳或刚性支持面,形变改变时可以不计时间,其弹力能突变。非理想刚性绳的形变改变是需要一定时间自弹力不能发生突变。瞬时问题有时需利用动量观点分析,往往要考虑能量变化。
4、实验环节,提高实验能力。
5、说理、论证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规范解题过程,加强规范答卷的训练。
6、强化解题过程中得分点的意识。近几年的省高考理综试卷评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存在解题过程混乱、主要过程没有体现、原始公式不写等现象,导致无法依据得分点得分,失分现象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7、关注社会、前沿科技发展动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和近代物理知识在学习中的渗透,例如“E车过黄河的抛物线运动”、“通信卫星绕地球的运行”等。
8、要加强图、表知识点的训练。提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例:2005年高考的第25题就是把电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电路的计算和光敏电阻的新技术等联系起来,综合考查了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图表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查了考生的科学素养。
9、注意今年没有考到的重点和内容,不要回避高考陈题,另外,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力学》和《电学》内容较多。
10、仍要加强“不定项”选择题的专题训练和解题指导。“不定项”选择题更注重知识点的融合及对综合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无疑会增加考生正确做答的难度,应加强这一万面的专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