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夏秋季节,危害甲、丙两地区的严重气象灾害分别是________、 ,它们在成因上相同,都是 造成的。(6分)
3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10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10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39、材料一: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会上指出,当前要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首先要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要开展对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保证中央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材料二: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市场出现消费疲软的现象,对此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信贷、利率、税收等多项改革措施,使我国的消费市场有所起色,为整个经济的回升增添了一抹亮色。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扩大内需与发展生产的关系。(10分)
(2)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0分)
(3)党中央要求“开展对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保证中央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10分)
40、读下面两图,回答有关问题:(共16分)
(1)图甲是“滇西北地区略图”,这是有世界上独特的“三江并流”自然奇观。图中Ⅰ河为
江,Ⅱ河流出我国后称为 河。该地区的地貌特征是
。(6分)
(2)图乙是“‘三江并流’所在地区气温、降水量与海拔的关联示意图”。图中的气温垂
直递减率7月 (大于或小于)1月;这里降水最多的地方位于海拔约
米的山坡上。(4分)
(3)图示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将成为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试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其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
材料一 1941年,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旱灾、蝗灾、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日军的扫荡又使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人口减少。
材料二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正如周恩来1960年10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说:“这样大的灾荒那是我们开国十一年所未有的,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二十世纪记事起,也没有听说过。”
——中国改革论坛
(4)结合材料一中的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应对天灾、人祸,抗日根据地在这个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5)面对1959—1961年的自然灾害,刘少奇在他的报告中引用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指出“从粮食减产看,自然灾害略大于决策错误;从一个时期的集中缺粮情况看,决策错误影响远大于自然灾害”。刘少奇和周恩来的观点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造成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决策失误有哪些,(4分)造成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国际因素有哪些。(4分)
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到“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再到当前为应对金融风险,防止经济衰退而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传递出中央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合理性。(10分)
(7)请运用与财政的相关知识,为我国扩大内需,稳定经济,保持增长出谋划策。(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