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西部地区水利工程图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阿坝州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玉树州玉树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2010年8月在甘肃舟曲、四川映秀等地又发生了特大山洪泥石流。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共发生旱灾170次,水灾163次,虫灾55次,雹灾39次,霜冻18次,风灾31次,疫灾19次,牛疫19次,地震61次……。
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弛力,四曰舍禁……。”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四 自汉武帝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可耕地几乎全部开辟,包括中游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大片森林和草原被开辟为农田,下游平原的原始森林、草地更是垦伐殆尽。……中唐以后,黄河流域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加之长期过渡开发,引起水土流失加剧,最终引起环境恶化。……黄河河患日益严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灌溉系统破坏难以修复。
——《中国通史》
请回答:(32分)
(1)材料一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早在商周时期就对环保有了怎样的初步认识(4分)?
(2)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西部地区水利工程图》中的“A、B”分别代表哪两大水利工程(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两大水利工程的建成对秦国所起的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隋唐五代时期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4分)及古代统治者的救灾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6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6分)?
39.(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20分)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试概括其原因(4分)。
(2)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自战国到西汉为适应上述趋势而进行的努力(6分)。
(3)秦汉时期这些努力的共同目的是什么(2分)?试分别概括这些努力产生的影响(6分)。
40.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走出金融危机的共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同时也成就了某些大国的崛起。当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导,力求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比如,美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产业;欧盟的经济复苏计划,提出要实现实施“绿色汽车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和“未来工厂伙伴行动”等。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上述经验和措施对推动我国经济振兴有何启示。(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