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辅导 - 高考综合习题 - 正文
2005年高考大纲:各科考试要求和内容详解
来源:千龙网 2005-4-7 16:06:19 【字体:小 大】

记者通过有关渠道获悉,《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即将出炉。与去年相比,部分科目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本报在第一时间进行刊登,以飨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和老师。   

  ■语文  

  考试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  
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l、识记A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2、表达应用D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③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⑦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A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l、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折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D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2.发展等级D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英语  

  英语考试要求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能够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  
掌握2000左右的词汇及
相关词缀(见《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二、语言运用  

  1、听力,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要义;(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3)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2、阅读,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3、写作,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1)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2)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文科综合--政治  

  ■文科综合考试要求  

  (一)政治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
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发展观。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
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线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  

  (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3)我国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四部分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文科综合--历史  

  (二)历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秦末农民战争(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6)
秦汉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  

  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  

  5.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2)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背景;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3)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2)辛亥革命的爆发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4.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北洋军阀政权;“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5.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
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北伐战争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