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辅导 - 高考综合习题 - 正文
文言文常用固定结构例析
来源:《求学》2004第4期 2005-5-12 17:26:06 【字体:小 大】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和教育部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文言文翻译的文字量会增加,分值增至8分。考试中心张伟明老师在《考试说明》的解说中提到“句式虽然不考,但会隐性考查”,所谓“隐性考查”,无疑是隐含在文言文翻译中进行句式考查。
文言文里的固定结构是指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性、用法不同的词,因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从而形成的用法和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些固定结构由于在词语交汇之际产生了新的意义,掌握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它们近年来又频频“登陆”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
①此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②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译文: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的建议怎么办?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突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这一难点,笔者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含读本)中的这些固定结构进行了逐一地梳理和归类。现撮举其中15组出现频率最高的固定结构作如下剖析: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如: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
⑴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⑵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如:
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前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于国家。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财物没有被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用来……的(人、事、物)”。如: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译文: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柳宗元《童区寄传》)
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比得上做一个人的童仆。
8.……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如: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做……”、“……称作……”。如: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做失去了他的羞恶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
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替换;“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如:
①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12.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如: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
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如: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15.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所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如: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