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辅导 - 高考综合习题 - 正文
利用自己优势寻找高录取率专业
来源:《2004高考志愿填报思路与技巧》 2005-6-2 16:17:54 【字体:小 大】

 在一所属于三类校的中学、在一个班每年也就有三四个学生能考上大学的中学,排在班里第十几位的刘毅然,于2002年考入国家重点艺术类院校中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他自认为是幸运者,学校和专业太理想了,有梦想成真的感觉。她的母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在其整个报考大学“工作” 中,起着核心参谋作用。

  把自己分析透彻,让目标非常清晰--这是他们的基本经验。知己--对自己,从心理、性格、志趣、爱好,到理想、能力、成绩等等,掌握透彻;知彼--对选择的目标学校,从其办学历史、师资、学风、专业特色到文理录取细节等等一清二楚,家长角色也摆得正,因此产生了这个“低分高攀”的故事。我们听听刘毅然母亲条理分明的经验之谈:

  起初刘毅然想走大多数学生的路:进综合大学。在他上了普通高中校后,基础课成绩比较薄弱,但对美术发生了兴趣,还显出了灵气,尤其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所长。我们不给他很大的压力,只对他讲:今年考不上没关系,第二年再考。为什么这样说?是根据刘毅然的学习状况做出的判断。以他350分的平均成绩,离一般本科院校都有距离,又不愿意报高职类院校。差得很多,短期内你再拼命也上不去。

  我们在对孩子全面情况作了比较准确、明确的分析后,便引导他(可不能强求、强迫)往艺术类院校上努力。这是基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认识--搞美术,可以在后天年龄稍大时开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力、摹仿力、理解力都在发展,所以有大器晚成的。刘毅然学画晚,但是动手能力、设计能力较强,他学的还是理科,这都是他的优势。我们在选择报考目标时,特别注意寻找可以利用他的优势资源的学校和专业,这样,他的专业分会考得高些;同时还要关注所谓“冷”门--别的考生或注意不够或无优势可施展的专业。两者如果能够统一,则是大幸。

  在2001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从在北京招生的十四五所艺术类院校中,选择了六所报名。艺术类专业提前招生,要是见一所报一处,必然耽误正常的高三复习课程。选报原则,就是上面说的几条。比如:发现上海戏剧学院有个灯光设计专业,正经学画画的学生一般不会报它,它还要加试物理和数学,而想考艺术类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也不敢报(果然,北京考区只有12人报名);还有,该专业强调考生的设计能力,相对素描、色彩而言,设计分占得比例高。刘毅然学的是理科,在设计、素描、色彩三方面考试中,他的设计能力也强于另两项。后来,他通过了该校和北京联合大学的专业考试,拿到了合格证书。因为文化课考试没过关,落选。但是,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当年暑假,我们让刘毅然集中精力练画,开学后全力提高文化课水平。

  2002年3月选报了12所艺术类院校的相关专业,取得了4个专业合格证书。最后能够进入现在这所高校,也是“钻”了一个空子。该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招200余人,其中建筑学方面招50来人,又明确25人为理科生,加试数学,计入总成绩,许多考生还是不敢报。我和邻居孩子的父亲一起去美院报名时,了解到报一般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多达2000余人,录取率在7.5%;我们选的这个专业只有200多人报名,按招收50人计算,录取率达25%,如果再分出文科考生,报理科的比例更少,实际录取概率还很高。同时,该专业设计方面的试题占了200分,其余两项总共是200分。刘毅然考试设计分达到了170分。个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复读这一年,他的文化课成绩也从350分提高到了420分左右,为考进重点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尽管如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们全家仍然犹豫、思考了好几天。直到交表的前一日晚上,还不敢轻易下笔。当时,如果为了稳妥、保险,第一志愿应填北京联合大学,绝对录取。这时刘毅然说话了,他讲:第一志愿如果报某某校,没被录取,后悔一年;如果不报,后悔一辈子!看孩子决心这么大、目标这么明确,我们一致同意冒些风险,一志愿就报了这所大学,竟如愿以偿。

  值得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注意的是,此类院校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日益提高,千万别以为画好画、唱好歌、弹好琴就万事大吉了。还有一点,要让孩子认识兴趣与能力并不划等号。双方的沟通要早,你可以借助社会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不能等到快高考了,才命令孩子听你的安排。早沟通,可以在志愿选择上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